頂多是上面再加蓋個棚子,避免下雨天干活淋雨,反正就用一個來月,不用整太好了,結實能用就好。
徐志彥夫妻領著閨女,在家忙了一天多,把該準備的都準備了,又雇了車和人。
九月三號這天一大早,便開著車上山起參了。
種植人參的參場子不是都在一起的,每年一個地方,今年做貨的參地在往開峰走的半道上,還沒到開峰林場。
三輪車顛簸了半個來鐘頭就到了,一進場子,看參的狗就汪汪叫了起來。
看場子的人過來,見到是徐志彥帶著人來,知道這是來起參了,于是喊住了狗不許叫,放徐志彥等人進場子。
“老吳,我先帶人去地里啊,一會兒找你,先把看參費給你一部分。”
辛苦三年了,人家看參的也不容易,大多數人家上來起參的時候,都會多少結算一部分看參費。
往年徐家都是要等賣了人參才給錢,今年這不是還有徐瑾萍掙的錢么?
徐志彥這回也腰桿兒壯了,痛痛快快的把看參費算了大半給人家。
五十丈人參,說的就是長五十丈,寬八尺左右的這么大一塊地方。
寬是固定的,說的多少丈,指的是長,五十丈人參,就是五十丈那么長,換算成米的話,也就是一百五六十米。
“對,中間兒這兩串兒就是咱家的,先起西邊那串兒吧。
咱今天人少,就起一串兒回去。”徐志彥指著一大片參地中間的兩趟說道。
徐志彥說的串兒,也是參地里的術語,就是指一長趟兒,跟種地那一壟差不多。
只是種參這壟比較大,有八尺寬,壟溝也寬罷了。
要是擱往年,五十丈人參,徐志彥肯定帶著人一下子全都起回家,然后慢慢加工。
按照一般的產量來算,這五十丈能起一千二三百斤,人工刷洗又慢,得好幾天呢。
到后面人參水分流失,漿氣不足,做出的貨就顏色不正,也難怪賣不上價錢。
今年徐瑾萍提前就跟父親商議好了,不起那么多,先起一半兒,回去加工完了再起一次。
這樣不積壓,做出來的貨品質好。
徐瑾萍說的頭頭是道,徐志彥如今對閨女那是言聽計從,所以今天就少找了幾個人,先起一半兒。
人參喜陰涼的地方,所以參地上面做棚苫著塑料布,眾人一起動手先把塑料布解了,棚子掀開一邊兒去。
然后有人拎著鐮刀先把參葉子割掉放一旁,這才掄起三齒子或者四齒子開始刨人參。
起參也很有講究,得按照割參葉后留下的莖稈位置動手,小心翼翼的從土里把人參抬出來。
要是不小心碰破了人參,那這顆參就不值錢了。
所以起參要找很有經驗的人往外刨,后頭跟個女的從土里撿出來,裝進麻袋就行。
“哎呦,老徐,你們家今年這棒槌挺好啊。
看看,長得多大,這身條兒、這須毛兒,真不錯,我瞅著這棵能有三兩了吧?好棒槌啊,掙著了。”
剛開始起呢,就聽見前面有人大聲招呼,原來是地里的人參特別好,起參的人也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