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徐瑾萍早就在琢磨,冬天家里應該干點什么。
別看秋天做買賣是掙了不少錢,可徐家底子薄,秋天掙的錢還了外債,再留下明年參地要用的錢,也不剩多少。
以前冬天都是在家發豆芽出去賣,蘇安英和徐志彥倆人頂風冒雪的出去受凍,一冬天也就是掙幾千塊錢。
倆人那手腳都凍壞了,腫的跟水蘿卜似的,又癢又痛,天天晚上得烤獾子油。
徐瑾萍不想讓父母受累挨凍,所以就琢磨著換個買賣做。
正好這幾天晚上在學校吃飯,給了她靈感。
目前學校外面沒有小飯鋪,要是他們家在那邊找個地方開一家,肯定能掙錢,最起碼也比賣豆芽強。
“其實咱要是手里有錢的話,應該在松江河弄個店,估計比高中那兒掙錢。
不過松江河這房租估計挺貴,我覺得咱還是穩妥點兒,就在高中附近弄一個挺好。”
這是她思考了好幾天,想出來的最合理辦法了。
“做吃的?還別說啊,是個好主意。
夏天你們去賣涼皮兒都掙不少呢,這要是弄個小店兒,應該也差不了。”
徐老太太一聽來了精神,仔細琢磨了一下,覺得可行。
“不說別的,要是在高中那邊開個小店,你吃飯也有地方解決了,行。”
別看老太太歲數大,思維卻一點兒不僵化,腦子絕對夠用。
當初徐家剛搬到東崗沒啥根底,就指著徐老太太做小買賣,日子才慢慢好起來。
她當然明白,弄個小店掙活錢兒,別看少,日常花銷就出來了。
“我奶說行,那就肯定行。”
徐瑾萍最喜歡徐老太太這一點,不像別家老人那么古板。
祖孫倆一邊吃飯一邊說話聊天,還沒等吃完呢,外頭一陣腳步聲,接著就見到幾個人影從窗口閃過。
農村人白天都是不關大門的,徐家也沒養個狗,人家可不就直接進來了么?
“呦,小姑娘在家呢,來好幾回了沒遇見你,咋樣兒?你家貨賣不賣啊?”
幾個人進門,原來是經常買徐家貨的幾個客戶,這是又惦記上徐家的貨了,趕著中午來找徐瑾萍。
“我剛才還跟我奶說呢,打算明天去市場轉悠轉悠,沒想到你們就來了。快坐,等我吃完飯咱再商議。”
徐瑾萍一看,這來的都是大客戶,之前那些貨大部分都賣給他們了,于是笑著招呼人家坐下,又去給倒了水。
“家里沒人喝茶,也沒茶葉,只有白開水,別嫌棄啊。”
“那嫌棄啥?常來常往的都熟悉了,你安心吃飯,吃完飯咱再商議就行。”
幾個人笑呵呵的坐下喝著水,隨意閑聊。
徐瑾萍很快吃完了飯,收拾下去桌子,這才領著人去西屋看貨,商議價錢。
對方來過好幾次,徐家的貨他們是真心看好了,品質好,沒啥可挑揀的,只要價錢合理,他們直接就拿走。
徐瑾萍按照收水參的價格,加上加工的費用,干貨的出貨率,心里盤算了之后,都報了比較合理的價錢。
“二十個頭兒的,七十。三十個頭兒的,五十八。剩下那個小的,四十七。”
多少個頭兒,說的是一斤能稱多少棵參。
一般來說,三斤半水參能做出來一斤干的扒皮生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