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楚看了一眼兩家明顯搞事情的媒體,直接向前走去,不過圍繞陳楚的記者仍舊不少,各式各樣的問題向著陳楚問去,實際上這些記者也根本不想得到陳楚答案,只要問出問題,再刊登一些模棱兩可的答案,足以吸引無數人的目光。
“陳董,未來楚科技術的目標,是不是要超越藍色巨人ib?”
聽到這樣的問題,一旁的“華爾街日報”等記者,都愣了一下,不知道國內記者怎么會提起這樣的問題。
ib在北美雖然被調侃,藍色巨人已老,但依舊是北美科技行業的近一個世紀的驕傲,突然聽國內媒體提出這樣的問題,讓一眾國外媒體都詫異了一下。
隨后國內記者,將各種問題向著陳楚提去,“陳董,您認為誰會成為下一個風口上的那只豬?”
“陳董,您接受燕京新報采訪時說的那些話,未來會開放楚科技術的平臺跟資源,是不是要支持更多公司,未來會不會創造出一批科技富豪?”
“楚科技術是否已經知道了,計算機世界報那篇報道的撰寫人是誰,未來會不會跟某家科技公司對簿公堂?”
“請問陳董,您說的那句要讓楚科技術在歷史上留下印記,是不是要讓楚科技術成為世界最頂尖的科技公司?”
這時候陳楚才知道是怎么會回事,燕京新報那邊,在今天刊登了李存益對陳楚采訪的那篇報道,標題用了世紀之初在國內火爆一時的一本書的風格,“楚科,向ib說no!”
燕京新報,基本上將對陳楚的采訪說了出來,包括楚科技術不做第二個ib,還有楚科技術對待競爭對手的態度,未來楚科技術的運營方向等。
不過報道是一回事,外界理解又是一回事,當陳楚明言楚科技術不是第二個ib,楚科技術要留下屬于自己的印記時,剎時讓無數讀者瞬間興奮起來,再加上媒體的煽風點火,這句話就直接被理解成了,楚科技術要超越ib的成就,成為史上最好的那一家科技公司!
這樣的理解,跟陳楚的原意南轅北轍,可架不住用戶喜歡腦補,一時間楚科技術的地位,在用戶心中幾乎直線上升,畢竟敢跟ib叫板的,揚言要超越對方的,世界都沒有幾家。
而其余報道,像風口上的豬言論,也被外界腦補出來,陳楚已經知道下一個風口,誰先進入誰就會成為億萬富翁,幾乎是一瞬間,各方都開始搶起了燕京新報的報紙,似乎那篇報道就是藏寶圖一樣,誰先到誰就發財了。
燕京新報采訪陳楚的報道一出現,今天投放到市場的七萬份報紙,直接被哄搶一空,更有超過幾十家報紙、雜志、網站找到燕京新報那邊,要轉載這篇采訪,今天燕京新報這份報紙幾乎是堪稱洛陽紙貴,一報難求!
陳楚看著眼前一大堆死活不肯讓路的記者,他不知道“燕京新報”到底寫了什么,竟然讓這幫媒體跟記者都跟著瘋狂起來,竟然非要陳楚留下一句話才肯讓路。
見到面前的記者越聚越多,安陸征跟衛建國兩人都有些吃力,這不比其他地方,他們關鍵還不能向這些記者動手,又得擋在陳楚面前,只能硬扛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