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小投資公司,在整個硅谷是跟科技公司一樣,是最常見的那種,同樣也是支撐起硅谷的一部分。
紅杉投資、KPCB風投、紅點投資、Battery投資等一眾風投公司,占據了整個硅谷科技投資行業的半壁江山,每年送幾十家公司登錄納斯達克。
但就跟一座城市,雖然無數人目光所在的地方,永遠都是CBD商務中心、大品牌商場等,但實際上一座城市,同樣由無數的普通小公司組成。
在硅谷也同樣如此,不僅是紅杉投資等大風投機構,同樣還有無數資本只有幾十上百萬的小風投公司,在不斷碰運氣。
硅谷每年產生的項目太多了,強如紅杉、高盛等,也不可能全部吃的下,還有無數的小項目同樣需要資金,這就輪到那些資本可能只能百萬美金甚至幾十萬美金的小風投公司出場了。
硅谷棕熊投資機構,就是一家這樣的不出名投資機構,跟它同在一座大樓的也大多都是干這一行的。
棕熊投資機構名字很響亮,棕熊是北美最兇猛的猛禽之一,不論是陸地還是水中,都是當之無愧的獵物霸主,創建棕熊投資的人,顯然也希望這家投資機構,能夠像棕熊一樣無往而不利。
不過事與愿違,成立已近四年的棕熊投資,依舊沒有多少起色,創始人約翰·弗雷德就是棕熊投資的創始人,也是唯一老板。
幾年前的時候,那時候納斯達克還未崩盤,弗雷德經營著一家小工廠,不過真正讓他賺錢的,還是互聯網科技股的投資,當科技股回報超越小工廠收益的時候,弗雷德就關了那家小工廠,開始從事投資行業。
納斯達克崩盤的時候,弗雷德運氣不錯,嗅覺到事情不對的他,立刻清盤了所有股票,雖然也虧損了一部分,但前幾年的投資,已經讓他身價不菲。
而在外界唱衰硅谷跟科技行業的時候,約翰·弗雷德再次入手硅谷科技股,這幾年納斯達克回暖,也帶給弗雷德充足的回報。
不過弗雷德已經不滿足于普通的科技投資,他想要成為這一行業的大玩家之一,憑著這幾年的經驗,弗雷德便建立了這個小投資公司,畢竟相比起科技股的回報,如果能投資一個科技巨頭,那帶來的回報,可就不僅是什么幾倍、十幾倍的回報了,而是徹底改變命運。
整個硅谷基本上,也全部都是弗雷德這種想法,轉身做風險投資人的弗雷德,并沒有延續以前的順利,反而是磕磕碰碰,這幾年大大小小的項目投資了十幾個,前幾年攢下來的那幾百萬美刀,基本上也快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