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都已經有山東、山西、河南的工匠來京城這邊某生了,能夠進劉晉麾下的產業自然是最好的,不能進,也可以進其它的作坊、工廠,到處都需要有手藝的人,待遇比起以前來不知道好了多少。
“殿下,他們現在才剛剛開始研究這些紡紗機和織布機,先制造出一些樣品來,熟悉之后,再用流水線的生產方式,到了那個時候就快了。”
劉晉笑了笑說道,接著想了想又補充道:“不過殿下您說的沒有錯,他們確實是太慢了一些。”
“這些工匠雖然一個個都有比較豐富的經驗,但是大部分的工匠都沒有文化,不識字,做事也都是依靠自己的經驗。”
“短時間內來說,還可以應付一二,但是如果想要真正有所創新和突破的話,這樣下去是不行的,我們還是要著眼于未來,建立專門的工匠學校才行。”
在這里,劉晉這才意識到,自己的發展路線或許是錯了,自己一個人縱然是有金手指,所能夠做的事情也是有限的,更多的應該還是要注重人才的培養。
和天津海事學院一樣,自己有必要成立專門的工匠學校,專門培養工匠,培養研發人才,最終慢慢的到培養科學家的這一步。
現在除了這天津海事學院之外,不管是天津造船廠,還是密云鐵廠,又或者是天津水泥廠,都只是內部的一種培訓、教育制度,并不是專門的學校,都是對現有的工人進行培訓。
盡管效果也是非常不錯,天津造船廠就非常的成功,培養出了大量的優秀造船師傅,為海航事業打下了雄厚的基礎。
但教育這種東西,其實還是應該從娃娃抓起,要從娃娃培養起,從最基礎性的東西教育起,萬丈高樓最關鍵就是基礎啊。
就像眼前來說,劉晉明明已經給了圖紙,這幾百號工匠也是研究了好些天才研究的差不多,但制造的速度依然很慢,很多時候,這些工匠制造零部件的時候,都沒有辦法做到統一的標準和規格。
同樣的一個東西,張師傅做出來的和李師傅做出來的就是有差別,沒有辦法互相使用,這就足以說明問題,想要工業化,這可是不行的。
歸根結底來說,還是要從基礎性的東西來教育,因為張師傅和李師傅都已經成年人了,都有著各自的經驗,做事的事情都是依靠自己的經驗做出,這做出來的東西自然就有差別了。
“工匠學校?”
朱厚照一聽,頓時微微一愣。
這工匠是賤籍,而學校自古以來都是神圣的地方,是教書育人的地方,讀書人都是清高的,即便是考不上功名的讀書人,那也是牛叉哄哄的。
現在竟然將工匠和學校聯系在一起,還要建專門的工匠學校,你確定你能夠招到學生?
你確定你不會遭到士林的強烈反對?
你這工匠學校又準備教一些什么東西?
四書五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