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呂蒙突然病故,前線軍隊節制成了一個孫權立刻需要解決的問題。
西線有陸遜所部兩萬人攻奪宜都郡,東線有漢津孫皎、潘璋、蔣欽三萬人,又臨時派遣偏將軍朱然去漢津助戰。
軍職上來說,西線陸遜是僅次于呂蒙的右護軍,東線軍職最高的是征虜將軍孫皎。
從個人感情來說,孫權自然是想以同學朱然接替呂蒙,可朱然目前缺乏資歷、戰功,難以服眾。
如果這場仗大敗而歸,戰敗的罪責足以壓垮朱然,徹底毀了朱然。
足足思考了一個晚上,孫權決定自己干。
與關羽決戰于當陽周圍,戰敗必然是大敗,沒人能獨力承擔這么大的責任。
這么關鍵的一仗,萬一讓陸遜或孫皎指揮取得大勝,那又會是一個新的周瑜。
既然家底要敗,別人來敗,還不如自己親手來敗。
可能是帶著這種想法,或者懷有某種傳承于父兄的自信。
十月初四日時,孫權留豫章太守孫賁率所部萬余人監視江陵,親率戰兵六萬走沱水北上,沱水是沮水、漳水匯聚而成。
換言之,道路泥濘河水上漲未退之際,孫權以水軍優勢快速移動,成功占據幾十人守衛的麥城。
麥城在沮水、漳水之間,周圍還有一系列小城池、軍屯、民屯據點,悉數為吳軍占據。
陸遜也率萬余精兵從西而來,漢津方面可能是朱然起到督促作用,孫皎率部渡過漢水,與朱然、潘璋合計三余人也向西進軍。
江陵、襄陽之間的荊襄古道南北貫穿當陽,當陽縣城就在荊襄古道之間。
漢津、荊城在當陽正東,有一條官道相連,這是當年長坂坡之役劉備戰敗,向東逃奔的路線。
那時候關羽率水軍在樊城殿后,走水路要去江陵與劉備匯合,劉備護送百姓先行,戰敗后逃奔漢津時恰好與關羽相逢,于是直接去了江夏。
而漢津一共有兩條官道,一條是穿過荊城向西匯入荊襄古道的當陽;一條是向西南轉而向西,匯入荊襄古道的烏扶邑。
烏扶邑是個小城邑,因地理位置緊要,糜芳在原址增筑為軍事戍守城,遂改名糜城。
孫權陸遜仰仗水路運輸,在沮水、漳水之間設立營壘,有沱水往來運輸物資,七萬大軍集結、分布麥城一帶并無后勤壓力。
而東線孫皎所部三萬人為偏師,離開蔣欽的水軍掩護,故行軍緩慢。
隨著路面漸漸干燥,十月初七時,關羽終于派發援軍抵達江陵。
來援的是校尉趙岳,同行的還有王甫,并帶來田信急需的軍事情報。
田信看著簡陋軍事地圖,倍感荒唐:“孫權進據麥城?”
王甫頷首:“正是,君侯使龍驤軍馳援入駐糜城。”
頓了頓,王甫又說:“君侯有意調將軍率部協防糜城,與龍驤將軍伺機參戰。”
現在江陵安全了,有風險的反而是糜城那兩萬降軍,田信直問:“可是要遷降軍回到江陵?”
王甫微微頷首:“有此類考慮,具體如何,還要看君侯如何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