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發飛騎,取鷹山石亭所懸葫蘆,萬不可有失!”
“遵旨!”
許褚疾步離去,曹丕眼珠子一轉:“如此一來,夏公于阿綾有救命大恩。”
郭女王眼睛上翻似乎在思考這話意思,當即醒悟露笑,語腔歡快:“陛下英睿,臣妾這就去勸慰阿綾。”
這邊曹丕為家族未來做伏筆,那邊曹植被青州刺史顏盛綁了,灰頭土臉送到臨淄城外的劉封大營。
保住曹植的命,是曹洪、曹休、夏侯霸等人出兵向東的底線。
劉封如今為難,突然涌來的各種權力的背后都夾帶著訴求、條件。
曹植跟其他人不一樣,曹植觀念里是擁漢的,擁的是劉協的漢,堅決反對篡位,寧肯以魏王當世襲的漢相,也不邁出最后一步。
所以跟在曹植身邊的人多是他的朋友,而非朋黨。而曹操、曹丕的屢次針對漢室老臣的屠戮,也等于殺死了曹植的朋友、合作者。
曹彰在發動軍事政變的關鍵時刻里停手了,曹植面對掌握軍隊的最后一次機會時也喝醉了。
現在曹植推動劉協復辟,就跟曹彰殉國一樣,是在垂死掙扎。
要么成功,要么成仁。
如今事敗,曹植唯有死路一條。
劉備可以寬大處理劉協,不聞不問不做處理;可曹植起了一個很壞的帶頭作用。
不處置曹植,豈不是意味著今后謀立天子的人也能活命?
劉封深深的為難,當時許諾曹休、曹洪出兵向東的條件就是不殺曹植;可不殺曹植,就沒法向劉備交待。
曹植的生死,決定著曹休、臧霸、中原士民是否信服自己。
自己肯保護曹植,那肯定能保護所有罪行比曹植還小的人。如今之曹植,好比漢初之雍齒,亦如曹操之張繡。
曹植如果活著,所有人都將擁護自己,推著自己去爭奪。
如果殺死曹植,會離心離德,還可能再生變故。
“我自比英雄,卻不得自由。”
劉封在營帳中踱步,春耕在即,已經沒有再浪費的時間,耽誤農耕,今年夏秋勉強溫飽,哪里還有力量作戰?
魏軍、吳軍都不是好鄰居,保住曹植,就能迅速整合內部,不耽誤農耕。
若殺死曹植,可能已經降服的臨淄城反而會堅守,沒必要執意曹植的威望,曹植不點頭,不放棄抵抗,青州刺史顏盛如何能成功綁來曹植?
劉封進退兩難時,沉默已久的耿頜詢問:“大王,田孝先有出走西域之言,大王可甘心遠走遼東、朝鮮荒蕪不毛之地?”
自稱燕王只是權宜之計,以示退路。
摸著自己良心自問,等天下平定,自己甘心后退一步?
愿意一退再退,殺死曹植就好;若想爭一個機會,給中原士族爭一條活路,那么只能打內戰。
自己終究是正妻嫡長子,若是庶子,退一步倒也甘心。
連自己都無法勸服自己退一步,更別說生死懸于一線的中原士族,這些人休養氣力,回過神,穩定陣腳后,肯定會積極投入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