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林館,劉備、關羽夜宿于此。
一場關系未來長遠的談話也將在此展開,是大漢軍制最終定型的框架問題。
未來軍制、兵權劃分是握在田信手里的,現在握在劉備、關羽手里。
軍制決定著今后執政的主次,究竟是大將軍比丞相高,還是丞相比大將軍高。
東漢光武帝以后爆發的各種政變原因就在于沒有一個穩定、名正言順的丞相府來管理國家。
所以外戚、宦官圍繞著皇帝不斷爭權,士族又在其中兩頭受氣……不管外戚、宦官誰贏,總有一部分士族會被清洗掉。
長久以來,士族對這種格局自然不滿,出現抗爭情緒也就可以理解了。
這種抗爭情緒引發第一次、第二次黨錮事件,也將士族的抗爭情緒引爆,不愿意再忍受這種格局,力圖改革,割掉外戚、宦官的命。
軍制的番號沒什么好討論的,大概會有十一支常備軍,禁軍、衛軍、五軍,以及邊軍性質的四方府兵。
如果還要多加兩個常備軍,可能就是兩支近海水師艦隊,維持十三支常備軍。
也不在各軍的詳細編制,戰爭平息后,除了府兵外,余下各軍肯定要縮編,效仿北軍五校營作為架子師,只保持三分之一編制。
換言之,如前軍四十二營兵,可能戰后會縮編到十四個營,每個營又縮編到三分之一,實際只有五個營四千余人。
作為補充,則是郡尉征發的郡兵、衛士,輪番在禁軍、衛軍、五軍之中服役;遇到動員時,往框架里填充郡國兵。
軍制、動員體制向漢初靠攏……這都是大家都有底線的事情。
唯一拿不準,最敏感,可能爆發政變的關鍵點在于這十一支軍隊的分配方式。
三恪家族自帶北府、前軍、右軍;劉備手里現在握著中軍、后軍、衛軍、西府,馬超手里握著左軍。
還需要建立三支,即南府、東府和禁軍。
禁軍是劉備返回成都就要著手組建的,禁軍體系也是現成的,即北軍五校營,虎賁、羽林左監、右監這八個營部隊。
京都何等重要,衛軍只負責外圍戍守,京城以內甚至城門都不能跟衛軍發生交接,要設立城門校尉專管。
而禁軍又是駐扎協防為主,各宮有宮令、宮門有司馬、門侯,都城區域內的各都亭又有亭長維持治安。
禁軍、衛軍各有側重,并不參與都城的治安、崗哨工作。
禁軍組建是劉備的自留地,那么南府、東府組建,就需要一起商議。
等這十一支常備徹底建立后,怎么維持內部的軍權平衡,也需要制定一個底線。
這并非劉備、關羽的空想,而是有例可循的……三家分晉的晉,晉國內部六卿輪流執權,六卿的根基就是六軍。
以此為鑒,優化漢軍內部的兵權均衡。
所謂均衡,就是要避免一家獨大……也就是要避免田信一家獨大。
以田信的功勛、威望都能遵守這個底線,那后來的三恪家族繼承人,也只能遵從。
今后軍權注定牢牢把控在軍功貴族手里,這是建立三恪家族時就已經注定的事情。
除非發生一起各種巧合撞在一起的土木堡之敗,否則三恪家族及大小軍功侯家族一代代前赴后繼,足以牢牢掌控兵權。
這也意味著大將軍、大司馬、太尉這三個公位會落在軍功貴族手里。
相對應的,丞相的位置就不好爭取。
但未來的事情誰又能說準?
諸葛亮之后,沒有田信的認可,誰能坐穩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