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條制度能否貫徹,與蠻王沙摩柯等一眾首領的態度無關,只要孫權活著,他們只能站到孫權的對立面。
新制度若貫徹,對這些部族首領反而多多,能將許多人依靠刀劍推舉的首領身份轉為世襲的大漢封君。
只要劉備同意,這條制度就能著手推進。
可不太容易,這是跟主流價值相違背的,這關系根本的華夷之辯。
對四方夷狄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根本態度,是東漢涼州政策不斷變換的因素之一,在撫慰、剿滅之間徘徊,最終被拖累、拖疲,暴斃。
后群雄四起,對待夷狄的態度又決定了河北的局勢。
如公孫瓚是堅決的打擊派,有他無胡,有胡無他;他殺死懷柔政策的劉虞,也被持懷柔政策的袁紹攻滅。
曹操是能打則打,打服了則懷柔利用。
己方呢?
關羽對夷狄怎么看?
沒有輕視、羞辱之意,關羽用不著在荊蠻、五溪蠻面前擺譜,他不需要用這樣的方式滿足自己的榮耀、驕傲心。
蠻夷始終是弱者,東漢以來就東遷的羌部造成了斷斷續續的麻煩。
北匈奴被竇憲燕然勒功一舉蕩滅,剩下南匈奴內遷;游牧部族紛紛擾擾內部角逐出了個鮮卑雄主檀石槐,但也暴斃,鮮卑陷入內亂;烏桓雖時有小患,但也始終被幽并邊軍壓制。
南方的蠻夷更是沒有什么大的表現,往往所謂的土人叛軍十萬……也常常被兩三萬漢軍擊潰,瓦解。
寒門豪強出身的朱儁更是帶著五千鄉黨子弟兵橫掃交州叛軍,所以關羽不屑于欺辱蠻夷。
而自己眼中,這些蠻夷是蠻夷么?
當然不是,只是衣服沒穿好,沒學好說話的漢人罷了。
就現在朝堂內的持政觀念里,自己與老岳父是一致的,不管是對吏士的厚恤,還是對士族豪強的打壓,又或者是對蠻夷的招撫態度。
可其他人呢?
這種事情到了現在這一步,是不能講良心,講道理的。
許多人為表明立場,凡是關羽和自己支持、推動的,這些人就要站出來反對。
這跟良心沒關系,跟見識閱歷也沒關系,純屬林子大了,必須要有這種鳥。
思索著未來,想到孫權發揮的作用……算是便宜他了。
越來越炎熱、干旱的氣候提醒了田信,反常的、忽冷忽熱的氣候并沒有因為自己的到來而發生改變。
蝴蝶效應肯定存在,可對整個氣候循環來說,哪些人提前死了,哪些人又活了下來……并非有效的影響因子。
所以,該反常的氣候還是存在的,反常氣候帶來的疾病、農業減產,都是動搖國本的事情。
又根據荊益湘三州的糧食產量,以及益州的運輸效率、各類物資儲備來推斷……歷史上劉備極有可能是在今年吃了夷陵敗仗。
自己之前思維印象里,認為關羽在建安二十四年冬季兵敗被殺,劉備受限于益州軍糧不足,無法來救援,只能眼睜睜看著關羽敗亡。
于是休養到次年,即章武元年、建安二十五年揮師東征,為關羽復仇,也為收復荊州。
錯了,劉備應該是休養了一年半,或整整兩年,做好了一切準備,在建安二十七年,章武二年開始東征。
劉備東征時遭遇的炎熱氣候,此刻正荼毒長江中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