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遲疑模樣顯然在猶豫,還是說道:“子龍,公胤立志要爭,是朕失算。公嗣安危,就托付于子龍。”
要保護好劉禪,現在劉禪若出問題,會引發更為嚴重的動蕩。
組織規模越來越大,涉及到的人也越來越多,競爭的烈性也在上升。
劉封為了履行諾言,不得不保護曹植的性命;自然地,劉封也失去了今后退往遼東、朝鮮的退路。
為了最終的勝利,劉封可以守底線,劉封身邊的人可不會守底線。
趙云不做猶豫,還是回答:“是,臣明白。”
劉備也就遣退趙云,關興送趙云離去。
關興這邊離去,接替夏侯獻成為駙馬都尉的法邈趨步來見劉備:“陛下。”
法正孝期結束,法邈以亭侯的身份入仕,征入內廷擔任駙馬都尉,與奉車都尉關興一起負責典持劉備的日常宿衛和出入儀仗。
沒錯,堂堂大漢皇帝的宿衛工作就握在兩個少年手里,一個十八歲,一個將近十四歲。
暖暖陽光曬的劉備昏昏欲睡又懶洋洋十分愜意,不愿多語,將田信的奏表遞出,詢問:“卿可愿前往湘州,將此事詢問明白?”
“臣愿往。”
法邈應下,才攤開這封白紙奏章閱讀,不是一張白紙,而是素絹裱裹硬木片制成的折子,素絹質地的折子里夾帶書寫奏表的白紙。
這份奏表……奏折外表精美,還能重復利用,里面夾帶的白紙取用方便,原理雖說跟折扇一脈相承,可真的非常令人驚奇。
物美而實用,法邈細細打量奏折的工藝,看一眼就能明白……事情就這么簡單,可誰又能想到硬木片、素絹還能制成這種實用的東西?
奏折中除了田信對劉備的陳述外,還有相關蠻夷制度的改進政策。
第一是以軍功冊封積極效力的蠻夷酋首為封君;功勛略遜一籌者,封為士。封君賜姓賜氏,士賜氏,在姓氏、名稱方面與大漢靠攏,方便今后同化。
封君為一部、鄉邑之長,士有上士、中士、公士之分,為村落頭人。
第二是荊蠻、五溪蠻、百越之民愿編戶造冊繳納稅租的,則受漢律保護,稱之為漢土之民;其中愿意服徭役的,則與漢一視同仁,能有被推舉為孝廉、方正的資格。
第三是凡為漢軍出力,征戰過的土民及后裔,允許自取姓氏,子嗣血裔稱之為漢僮。州郡于土民中募兵時,優先選拔漢僮。
退役的漢僮,另造戶帖,名列漢籍。
尤其是第三條,哪怕你外祖父的外祖父是漢僮,那你也是漢僮,有資格擁有自己的姓氏。
你想用什么姓氏都可以,為了紀念老家山上的杉樹,你可以弄個上杉氏……或木氏、林氏,或大林、小林什么的。
等過個百年左右,官吏們謄抄戶籍檔案時嫌麻煩,會幫你簡化的。
不管怎們弄,必須要讓蠻夷之民擁有姓氏文化,擁有姓氏承載的榮耀感……而姓氏來源于為漢軍效力,即榮耀與漢一體。
有姓氏的封君、士族、漢僮群體占據主要資源,自然能不斷繁衍、擴大;原有的土民群體被擠壓,會漸漸消亡。
也不能說消融,應該是通過結婚的方式,被這個有姓氏的群體兼并、融合。
最少七八代人,南方就沒土人了,就剩下擁有姓氏的封君、士族、漢僮。
有姓氏,可能學漢字,也要說蹩腳、走音嚴重的漢話。
同化,就這么從姓氏、血脈傳承兩個方向貫徹、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