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漢軍一邊裁軍,一邊安置軍吏,解決了軍費預算過高,軍吏安置、地方官吏不足的三個問題。
漢朝廷不缺官,為什么要擠出位置來安置世家?
事情就是這么的悲哀,更悲哀的是自己這些人已經被規劃了命運,有十五年左右的閑置期。
十五年后,漢室朝廷內格局鞏固,還能有自己這些人什么作為?
一時不知該怎么勸夏侯霸,好讓夏侯霸積極效力,爭取躋身公卿之位的機會。
國初的公卿之位,很重要,能以公卿致仕,家中一個世歷兩千石的資歷、門楣是可以保證的。
世歷兩千石……多么陌生的詞匯,陳群設立、推廣九品中正制以來,各家的目標則是上三品出身。
世歷兩千石,郡守也是兩千石;可在現在的大魏,郡守才是個五品官,不上不下位居中流,怎么看都不如《九品官人法》來的直接。
誠然,陳群推動這項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從鄉間、在野名士手里爭奪察舉權,將地方士族掌控的輿論權收歸朝廷,由朝廷任命的中正官、小中正負責。
可地方士族只是小家族,哪里比得上朝廷中樞的龐然大物?
九品官人法的創立、發展,不管其本意、目的是什么;在施行過程中,察舉權被中樞官員壟斷是必然,這些中樞官員是什么出身?
如果大魏得以長興,以夏侯氏功勛、門第、影響力,家中嫡流子弟怎么也能評個上三品;庶流旁支子弟能評個中三品。這是多么美好的未來……可惜戰場上打不過就是打不過。
心中隱隱有些后悔,夏侯尚又不能表現出來,以免影響夏侯霸的狀態,被人瞧出來。
思前想后,夏侯尚說:“漢初,高祖東出與項王征戰,睢陽人申屠嘉以強弩士從戎,因功遷隊官。后高祖平英布之亂,申屠嘉以功勛拜都尉。至惠帝時,遣淮陽郡守。文帝元年,推選從高祖征戰故吏,現為兩千石者,時天下有二十四人,皆拜關內侯,申屠嘉得食邑五百戶。”
“后張蒼為相,拜申屠嘉為御史大夫,后代張蒼為漢相,封故安侯。”
“文帝時,申屠嘉險些誅殺寵臣鄧通;景帝時,因未能誅殺晁錯,氣急嘔血而亡。”
晁蓋激起了七國之亂,平定七國之后,帝室的威望、掌控力大增;才有了后面孝武皇帝剪除開**功貴族的底蘊。
見夏侯霸陷入思索,稍稍片刻后,夏侯尚才說:“今陳公、宋公、衛公于軍中講學、開科取士,今后如申屠嘉之輩,不可數也。天下之勢,已然大變。”
說話間,夏侯尚低著頭,不讓一邊經過的人察覺異常,還干咳兩聲:“明公當早作決斷。”
夏侯霸微微點著頭,漢初人才凋零,一個強弩士都能積功、攢履歷升為文帝、景帝時期的丞相,背后依靠的可不正是功勛舊臣?
武帝陸續清理了大半的軍功侯,這個例子很不好。
現在漢室今后的皇帝稍稍有這么個苗頭,就能激發軍隊、元勛軍功貴族的激烈反抗。
顯然,與世家合作,會遭到功勛貴族的反對、抵觸。
既然做世家不好,那就積極向功勛貴族靠攏,說不好熬資歷,也能履任公卿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