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諸葛亮撫定各部,執行預定計劃,冊封焦、雍、婁、爨、孟、量、毛、李、高、張、雷、呂這十二姓為侯,立八都尉戍守區,由十二姓輪流充任。
同時征集兵員南中夷兵……夷兵不論出身部族,一概采用田信嶺南的過渡政策,被稱之為漢僮,賜姓名。
嶺南的政策過于激進,田信又有三江流域可以水運平叛,本人又武勇蓋世,最能懾服蠻夷。
“蠻夷畏威不敬德行,今我留軍寡少,恐不能濟事,留軍多則重賦。”
馬謖諸葛亮廬中對弈,闡述自己的看法:“蠻夷崇尚氣力,與巴人類同,征為軍役,合乎其風俗,故得兵三萬戶,蠻夷不厭也。然其苦賦稅,我軍留少,南中稅賦雖能自足,卻無益北伐大業。”
“若是留軍多,一則需成都轉運,士民勞苦,南中生怨,且物力難積兩歲用度,亦無益于北伐。”
運輸條件艱難,留下的軍隊多了,南中賦稅無法養活,還需要從成都方面調運,這樣不利于成都這里積蓄北伐物資,還要勞煩漢、土民力進行轉運,浪費生產力,還會讓南中滿意生出厭倦、離反之心。
至于軍屯,南中地區開發并不深入,適合開發的細碎平地都已有主,唯有開辟梯田。
可梯田需要前期投入,以及不斷維護,沒有幾年時間,是無法成功的。
現在北伐就在明年秋或后年秋,正是積蓄物資,休養民力的關鍵兩年,哪里有多余的精力去開發南中地區?
還不如把漢軍盡數撤回,這次出兵已經是大勝,前后斬殺叛亂夷人近乎兩萬級,征兵戶三萬,這是三萬漢僮兵,他們的家庭也要遷移到益州平原地區,編戶齊民,加入生產。
殺戮叛軍,樹立了漢室威信,打擊了南中叛離思想;平白得兵三萬戶,還冊封十二姓、立八都尉,形成了有效統治;又確定了十二姓每年上繳的牛、馬、漆、皮、羽、兵戶的數額,這相當于征稅。
前后一頓操作下來,十二姓相當于另類三恪,為了強化自身統治力和地位,他們會聯合起來積極蠶食蠻夷部落,進而向朝廷進獻物資,這相當于稅賦。
這比一年前好了太多,光是征發的三萬漢僮兵戶,就值得大書特書。
僅僅十二姓每年需要上繳朝廷的兵戶合起來就有六百戶,為長期驅使十二姓蠶食蠻夷部族,又削弱十二姓打好了基礎。
現在應該從南中抽身,把后續的事情交給十二姓、八都尉來處理。
朝廷坐享其成,在益州平原休養生息,為北伐大業做最后的休養。
如果效仿嶺南,那益州就別想休養,會陷入戰爭泥沼中,物資根本無法積蓄。
這是馬謖的意見,也是諸葛亮要解決的棘手問題。
嶺南政策自有其特殊性,南中地區可沒有三江流域,也沒有田信那樣的高機動、高效率平叛的戰斗力。
沒有第一時間為夏侯蘭建立鎮南將軍幕府,并規劃府兵駐屯區域,這就是南中實際問題與事前規劃的不同。
十二姓,八都尉,已經很好的完成了內部均衡;沒必要再設立一個集權的鎮南將軍府。
當代人這個兵府是很好的,有積極效果;可三四代以后,十二姓會因為這個集權的兵府產生凝聚力,統合為一后,自然而然的會對中樞發起挑戰。
這個挑戰的方式有很多,叛亂是最笨的一種,總之各種挑戰都不是好事情。
諸葛亮始終在猶豫:“幼常應知孝先本意,孝先欲為千年之計,是想一勞永逸解決南中懸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