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權,即以前那個叫做權的人;不過,今后愿意給兒子起名叫孫權的人,估計沒幾個。
江都碼頭,田信走來時,雨水漸收。
太多人都會遷移,這是一個長期的任務。
田信登上運船眺望熟悉的江都南城,又看看沱江河灣里停泊,前后相連的船幫,太多人舍棄了新建的家宅,要追隨自己去開發嶺南。
哪怕形勢惡化,跟帝國爆發內戰,也是下一代人的事情了,這一代人將享受嶺南來之不易的安寧、太平。
碼頭邊,夏侯氏族人、部曲也有序換船,作為一支千人規模的武裝,沒有田信的擔保,早就讓李嚴給收拾了。
夏侯彩頭戴白紗斗笠,顧盼四方,聽夏侯玄在岸上跟人談論‘象邑’,就問:“阿姊,象邑在哪里?”
夏侯徽不知道,一旁戴黑紗斗笠的曹綾開口:“在零陵縣東北,漓水、灌水交匯處。”
零陵縣在零陵郡的最西南角,臨近靈渠。
夏侯玄登船,對三姐妹說:“才問明白,麥城有七千戶將隨陳公南遷。”
“七千戶?麥城有戶數多少?”
“原有一萬三千戶,若非運力、沿途儲糧不足,或許會有更多人戶南遷。”
夏侯玄神色沉肅,這一批遷移的人口將近四萬人,其中孩童就有近萬。
繁華的江都尹,年初時人口稠密,足有二十萬出頭的戶數;江都士戶隨關羽遷移到江東,這一下就沒了五萬戶,現在麥城也要南遷,又是一萬戶,再加上江都周圍軍屯的大部分衛軍也要南遷。
雖不知多少衛軍要南遷,但粗略估算,最少也該有十幾個營,一萬戶左右。
換言之,江都尹的生產人口沒了一半,還是繁華的江都、麥城人口,江都幾乎快要癱瘓。
偌大的朝廷,又需要龐大的人口進行服務;原本由江都士戶承擔,后來由衛軍的軍士承擔許多徭役、工役,現在這些人都遷走了,誰來為朝廷提供各種服務?
江都士戶,是江都技術力量糅合的集體;原本還有軍士、麥城承擔這部分技術工作,現在都沒了。
朝廷方方面面的事情都需要人手,需要各行各業的人員,光有官吏,能做成什么事?
夏侯玄看到了一個空前空虛的江都,也看到了一個重新充實人口,百廢待興的江都。
對事態的關注重點不同,他思考片刻,感慨聲:“一葉知秋。”
周侯張紹也來碼頭邊送自己姐姐、姐夫一家,夏侯獻是陳國啟蒙字典的編撰之一,字典的編纂工作將在鄉邑完成。
現在的麥城只留下一部分不愿遷移的人口,以及部分造紙工匠,他們將重復勞作,直到將儲備的生產資料耗光。期間關家、張家、朝廷少府的相關人員會隨同工作,以學習造紙技藝,能學走多少就看他們自己的機緣。
今后麥城造紙坊還將繼續運轉,以生產技術要求相對較低的草紙、麻紙。
麥城那么大一片桑園,又有沮水、漳水,自然是利于工坊運作的。
夏侯獻在另一艘船上,他望著夏侯氏宗族所在的船幫,心中無比的踏實。
麥城來的船隊里,羊家兄弟三人再次分家,羊秘、羊衜、羊耽兄弟就在江都碼頭依依惜別。
只有老二羊衜、蔡貞姬夫婦會追隨船隊南遷去象邑,羊秘、羊耽兄弟則留在江都。
處于世家的發展理念,留下的羊秘、羊耽兄弟兩個只會有一個尋求出仕的機會。
如這樣親友道別的場景,發生在碼頭各處,俱是戀戀不舍,又別無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