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在七月十四的夜里,第一批六個營的南陽籍貫北府兵途徑巴丘,將乘船返回南陽。
三個月前他們脫離衛軍編制,走湘江前往嶺南,恰逢嶺南酷暑,就停留始安,前后遷移的三批南陽籍貫北府兵集結靈渠,奉命疏浚河道。
軍隊沿著河道行軍、駐屯、工作,真的很節省軍糧。
不是吃的少,而是運輸環節消耗數量大大降低,這也是吳軍在長江流域動不動數萬大軍、十萬大軍的根本原因。
等到了淮河,冬季的時候,吳軍連一萬人、三百里的后勤補給都無法保障。
三個月的時間里發生了太多,現在這批南陽北府兵途徑巴丘,感慨頗多。
種種巧合之下,他們避開了江都的時疫……這場時疫只是小規模的疫疾,可把先帝帶走了。
不論朝廷怎么宣傳,這些軍人眼里……江都的時疫很厲害,可他們運氣好,躲過去了。
躲過了江都時疫,嶺南酷暑又讓田信卻步,將他們遣返原籍。
仔細推敲,他們從鬼門關前走了兩遭,但心情、感想是決然不同的:從江都脫離,絕不會感謝朝廷;從嶺南能返回南陽,絕對會感激田信。
帶著復雜,又相對愜意的心情,這支輕裝的北府兵走在回鄉的路上。
率領這六個營回鄉的北府近衛少將姜良卻在月光下來回踱步,為二十個營的軍械而憂愁。
當年二十個營北府兵撥到衛軍,是帶著鎧甲、器械轉移的;后來發生皇城投石事件,趙云整編為十八營,可裝備、器械依舊在衛軍武庫里躺著,依舊是二十個營的滿編器械。
這十八個營分三批南遷,嶺南是用不上鐵甲的,嶺南的氣候只能使用皮甲、鑲鐵皮甲、甚至加掛漆木片的皮甲。
現在十八個營返回南陽駐地,總不能空手返回。
可怎么去跟趙云討要這二十個營的軍械?
每個營有五百套甲胄,根據作戰偏重不同,有的營鐵甲居多,有的是輕裝皮甲居多,但最低五百套鎧甲是有保障的。
二十個營,足足一萬套鎧甲,這絕不是趙云能做主,能輕易還給北府的。
姜良頗感不順心,可惜廖立這個在朝中有面子,又敢說狠話、罵人的人留在象邑。
若是廖立在湘關,或者麥城,請廖立去一趟江都,廖立就敢站在大將軍府門前,指著牌匾討要鎧甲。
廖立不在,張溫也不在,只能另外找其他人去跟朝廷討要。
姜良總覺得很難辦,目前能委托的只有李嚴、宗預二人;李嚴因為打了一場敗仗,在關羽面前不敢大聲說話,直不起腰桿;宗預又是個老好人,去找關羽討要……甚至見不到關羽本人,就會被大將軍府的掾屬打發了。
跟自家一系親近,又相對中立的原御史中丞習禎染疫病逝,現在朝中連個站出來說‘公道話’的人都沒了。
姜良越想,越覺得事情棘手,很難處理。
現在朝廷的心思就是大將軍的心思,不是真貪圖這一萬套鎧甲,只是純粹不想還給北府。
漢軍整體正處于縮減編制,裁軍的過渡期,現在朝廷不缺鎧甲。
整個北府最讓朝廷不滿的就是軍械管理制度,北府各營的軍械并沒有集中在一個大型武庫貯存,而是在府兵聚集的營坊、部坊設立小武庫。
任何一個營坊、部坊的府兵,都能自發完成武裝。
這意味著北府每個營,都能在第一時間完成武裝,投入戰爭;也意味著,沒人能阻止北府完成戰備、武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