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北宮蘭臺。
關羽閱覽今年需要入閣儲放的文檔目錄,這類文檔一經選錄就會永遠存在于蘭臺中,除非發生人力不可抗拒的災難。
漢室所藏的先秦文檔在王莽之亂中損失一部分,這次天下大亂,雖經過補救,但還是遺失了許多。
其實,因為今文經、古文經的長期爭斗,讓各方大儒對古墓考古十分的積極。
任何古墓的文獻出土,都會引發兩漢大儒的興趣,六七十歲的大儒為了考古而高興的奔波,實屬正常。
不提古文獻的重要性,以及可能存在的重大利益,光是考古本身獲取知識就很吸引人。
直至漢末,荀爽等老一輩大儒、名士,依舊熱衷于考古。
至于各路諸侯大規模有組織挖墳取金時,已經沒人在意一同出土的文獻……
如今天下將定,收集各種零散的古文獻已經成了蘭臺、東觀兩座圖書機構的職能、責任。
都是圖書館,可現在的蘭臺、東觀職能上已經發生詳細的劃分,蘭臺重在收藏以及保護各種古文獻竹簡,如何辨認、解讀,就是歷代蘭臺御史、博士們的職責。
而東觀則是一座成型的圖書館,里面的文檔都是完整的文檔,或者相對完整的文檔。
因田信推廣簡體字的原因,這種勢不可擋的形勢面前,東觀存書有原文抄本、隸書抄本、簡體楷書抄本三種,以保證圖書內容不會被人為篡改。
現在關羽閱讀的也僅僅是蘭臺需要收藏、保護的古文獻目錄,許多竹簡是零散狀態,需要辨認、重編、解讀。但也有許多因為戰爭而遺失、流傳的個人筆記、日記。
這類筆記經過蘭臺認可,原件會收藏到蘭臺進行保護,三種手抄本則會儲放在東觀,以供君臣借閱。
關羽來蘭臺,就是找這類主人遺失的筆記進行閱讀,以切實了解天下各地,各個階層遭遇的具體狀況。
當然了,因為筆記主人的經歷、性格、立場不同,所以筆記里往往有很多冒犯的字眼,但這里是蘭臺,不需要自己騙自己,照常收錄即可。只是原文謄抄到東觀的手抄本,會用一些別字、近義詞來代替敏感字眼。
關羽不僅僅是自己來看,隨他而來的宋公國史官也會在蘭臺謄抄副本,以增加宋公室的學術底蘊。
而優良紙張的出現,讓文化的傳播更為效率,且低成本。
蘭臺里,還收藏著許多田信的繳獲,比如徐晃貼身攜帶的隨軍記錄,也有張遼的。這些記錄載體是竹簡,所以只有近年的筆錄,太過久遠的記錄要么有目的的銷毀,要么重新總結經驗后留作家傳。
還有許多魏軍將領與曹操的書信聯系的帛書,主要是曹操發給各將的帛書,被這些曹魏元老將軍貼身攜帶。
與往日一樣,關羽親自打開箱子,拿起這些曹操帛書、徐晃、張遼的筆記、家書,驅蟲的樟腦丸散發著獨特氣味。
關羽緬懷不已,并不閱覽原件,只是來看看他們,隨后就裝箱封好。
田信對各種寶石缺乏興趣,喜歡收集琥珀、松脂,關羽也存了許多松脂,準備用在自己的陵墓里。
按著現在三恪家族的功勛、影響力,已經三恪位在諸侯王之上的明確地位,亭侯以上死亡稱之為薨,三恪可以用薨,也能用駕崩來描述。在禮儀和拳頭的雙重因素影響下,三恪薨后追封為王幾乎可是視為定律。
王爵之禮下葬,那自然是下葬在陵墓中,陵是一種很大的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