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裁減野戰部隊的常備規模,就能迅速降低軍費。
可裁減部隊從來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田信給趙云衛軍割了二十個南陽籍貫的營,這些營的軍吏不能明著反對,也平日里也沒少給趙云制造麻煩,更是故意攜帶,引發了宮城投石事件。
就單輪部隊裁減,那肯定會有一個手心手背的選擇。
這種時候不需要考慮,肯定是領軍校尉、都尉、雜號校尉、中郎將、雜號將軍的番號被優先裁撤,這些人轉職地方,充任郡縣主官;或擢入中樞,充實公卿衙署,再不行也有朝議官這類清貴、有面子的崗位暫做安置。
所以漢軍裁減軍隊從來都不是一個問題,不論關羽、張飛還是諸葛亮,都能壓得住局面。
雜號將軍、校尉只能接受裁減的安排,頂多誹議幾句……除了北府自給自足外,其他軍隊失去地方撥發的給養,立馬就得餓肚子。
威望、人情、給養、軍心四個方面交疊在一起,漢軍各部只能束手待命,接受裁減。
配合的好,說不好下一輪開戰,重新征發、組建部隊時,他們還能重返指揮崗位,建功立業。
可一旦涉及到具體的利益,許多事情就有了更多的說辭。
比如府兵制度的優越性……雜號校尉、中郎將們并不愿意這么直接的交出兵權,多少想掙扎一下。
哪怕全軍就地解除武裝,改為屯田兵也是很好的,起碼兵權、指揮權在手里;如果離開軍隊,那就如魚兒離開了水,處處看人臉色不說,最重要的是一切收入只跟俸祿掛鉤。
尋常官吏的合法收入,哪有領兵打仗賺的賞賜多?
一切都是錢惹得禍,這是漢軍高戰斗力的源頭,也是如今裁剪軍隊最大的阻力。
不止是主要的領軍軍官這么想,但凡是個軍吏,吃過戰爭紅利,那么就對正常官吏的收入……有些看不上眼。
先帝、關羽的大手筆賞賜,已經把軍吏的胃口養刁了,很多軍吏又沒有理財的習俗,所以離開軍隊,對他們來說……很虧。
再怎么也要攢一筆錢,能置辦點產業再轉職才行,不然日子真的就不好過了。
娶不起媳婦,絕非笑話。
可朝廷拿不出這么豐厚、巨額的遣散、退伍金,鬧又不敢鬧,只好去跟朝廷掰扯府兵制度的優越性。
爭取將裁減現役野戰部隊,改為現役野戰部隊改制為府兵。
魏人豪強、世家、軍吏是怎么喝兵血的……這幾乎是天下皆知的事情。
而府兵制度某種程度上,是變著花樣喝兵血……只是喝兵血的過程里,普通士兵和其家庭經過組織、規劃,創造了更大價值,也收獲了許多,加上也有戰爭紅利,普遍持積極態度。
所以支持府兵制度的人,遠遠不止軍吏這些能直接受關羽影響的人……朝中很多人,也對府兵制度很感興趣。
大有一種要擊敗北府,就要變身為北府的意思。
偏偏,各種理論面前,關羽很難有具體的例子去反對……府兵制度雖好,也要看人的,對此關羽很清楚。
真的施行大面積府兵改制,肯定要出很大的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