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田豫也沒什么好說的,他的任務是打仗,不是來研究經濟。
在延津,他可以看到黃河北岸的清水口,即清水匯入黃河的河口。
這種延伸向河北腹心的河流、水運通道的河口,往往是重要的軍事據點。
曹操攻伐鄴城、平定烏桓,就是水運糧秣,減輕后勤運輸的壓力。特別是平定烏桓一戰,開挖白溝渠以運糧,這是最節省運力的軍糧運輸方案。
魏軍打了一次荊州,之后坐看孫劉蠶食……就是因為葉縣到宛城中間沒有適合大軍運糧的寬闊河渠。
加上其他方面也有更重要的事情,才一直拖延,直到拖不住時,才讓曹仁設立征南軍團,準備打關羽,為漢中戰場解圍。
可以這么說,漢軍可以通過清水口,以水運的方式直趨鄴都。
今后與魏軍決戰,要么東邊從雒陽渡小平津、孟津,直趨河內;要么中部走延津、清水口,白馬津、黎陽一線;再要么西線走濮陽津、觀津、高唐津、倉亭津。
與主要道路相連的渡口是決戰時,防守方必須要守御的地利所在。
而幾個與河口相互臨近的渡口更是重中之重,只要魏軍失守,漢軍就能以極快的速度直撲鄴都。
漢軍打魏軍如此,魏軍打漢軍也是如此。
田豫特意來延津觀察清水口,就是傾向于選取這里作為今后主力的渡河地點。
漢軍進擊河北與魏軍決戰時,就說明雒陽已經光復,延津、清水口上游已經控制在漢軍手里……這樣魏軍不敢在河內、朝歌一帶囤積重兵,這有被聚殲的風險,也不利于發揮魏軍騎兵方面的優勢。
所以魏軍想要野戰獲勝,在守不住黃河一線時,自然會放漢軍主力渡河,然后在開闊地帶與漢軍進行野外決戰。
不同于地形平闊的下游東線,在西線漢軍渡河后,有太行山南端的山脈、黑山山脈為阻隔……有占據地利,修筑堡壘,與魏軍相持,比拼國力的機會。
也只有在上游渡河,才能借助有利地勢扎根駐守,轉攻為守,與魏軍進入相持階段。
騎兵優勢的魏軍……對峙時間越長,魏軍后勤方面就越吃虧!
魏軍吞并鮮卑諸部,以胡虜習性,是不耐久戰的。
只要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己方轉攻為守在北岸扎下據點,那就相當于用繩子勒住了魏軍的脖子,不需要勒的太緊,能讓魏軍狂躁犯錯,或不斷虛弱即可。
關鍵要轉攻為守,沒有北府兵參與決戰的情況下,漢軍缺乏騎兵,發生野外決戰是非常吃虧的。
打贏了也很難擴大戰果,反而有可能在追擊時,反被騎兵沖潰。
轉攻為守,依靠防御工事,怎么打都不至于吃虧。
何況,上游有山脈,漢軍山地兵可以發揮出效果,有穿插、斷后、包圍、硬啃魏軍主力騎兵的戰機。戰機很重要,有戰機就有一戰滅國的可能性。
不像下游,平闊無垠,漢軍無險可依。哪怕決戰獲勝,魏騎即便戰敗,漢軍也追不上,更不敢放開手腳去追。
因此,一戰滅魏國的戰機只能在河內郡。
也唯有一戰滅魏國,朝廷體量、威望全方位提升,才能持續壓制北府,爭取和平解決爭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