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臺,徐庶與幾名御史在此翻閱原始文檔,主要是北府光復關隴后搜集到許多漢末長安城內儲備的資料,這部分文檔記載了董卓、蔡邕執政時期的朝中各類公文、記錄。
李傕郭汜之亂,三輔大亂時,這個階段的公文損毀、遺失嚴重,但也能看出當時天子、朝廷依舊有詔命關東的措施、影響力。
田信自然不會把寶貴的原始文檔移交江都,他移交的是手抄版本。
如果可以,田信也不想移交這部分寶貴的文檔……這些文檔真的很貴,關系著長安、雒陽這漢室兩座都城海量的銅器信息。
再加上呂布奉命挖墳,挖出的金銀寶玉更是一筆難以估量的財富。
董卓退守貧瘠、衰敗的關中,以劣勢人力、物力,相持數年后反而能壓著關東群雄打,已經說明這些財富有多么強大。
先秦、兩漢有逢年過節、遇到什么事情就鑄造銅器進行紀念的風俗,一座座宮室更是需要雄偉、金燦燦的銅器進行裝飾、鎮壓風水。
普通五銖錢零碎細小,在民間流通過程中漸漸遺失,這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可那么大的宮觀銅器,怎么可能說不見就不見了?
哪怕董卓鑄造過天下有名的劣錢,可具體為董卓執政操刀的是蔡邕、王允,蔡邕拿主意,王允的尚書臺負責執行,劣錢數量并不多,又能消耗多少銅?
銅器不翼而飛?
不可能,所以肯定有個原因,讓這些銅器不見了。
這就是徐庶帶人常來蘭臺翻閱文檔的原因,蘭臺是原始文檔;東觀是手抄后經過重新修編的版本,信息會有刪減,或增加一些注解,這跟原始文檔沒法比。
可關中送來的是手抄版,增減信息絕對是很正常的事情;不管是出于維護董卓主簿田儀的目的,還是丑化關東群雄……北府送來的手抄本,一定有刪減。
徐庶還是選擇沉心研究,想從其中尋到蛛絲馬跡。
這注定是徒勞的,田信并沒有授意刪減內容,只是把相關的文檔一卷卷的選擇隱藏,沒有進行謄抄。
謄抄再修改,肯定會留下線索,可如果很多卷宗毀于戰火,‘遺失’了呢?
不僅有目的的整卷、整部的隱瞞,還將其他不相干的文檔隨機抽選……只謄抄抽選出來的這一小部分,真能讓江都方面找到線索,那也就認了。
反正這么多年過去,關中又長期被鐘繇經營,誰能說清楚究竟還能剩下多少銅器?
田信有目的的阻隔信息,徐庶這里徒勞無功,但也不算無功。
午間用飯時,趙云也來了蘭臺。目的與徐庶一樣,也關心這批銅器的下落。不像徐庶時間自由,趙云每日也就能擠出兩三個小時,過來翻閱手抄。
他來時徐庶就在蘭臺外的走廊下用餐,盤坐在草席,面前小方桌擺著手抄文檔、茶水、筆墨,食盒就放在一邊。
見徐庶提筆書寫,彼此也只是輕輕打個招呼,趙云就入蘭臺內了。
徐庶目送趙云背影消失,稍稍默然,還是繼續書寫:“已閱所抄七千三百余卷,未見分毫。因能斷定,彼有所察覺,卻不知進展如何。此事會移文少府,由少府遣使去查。若搶先一步,雖無千萬萬,也有其半矣。”
這些銅器本就是帝室財產,少府衙署過問、追查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就看楊少府肯不肯豁出臉面去查。迅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