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的政治立場始終是很明確的,當年三兄弟爭位,爭的就是未來許昌朝廷的發展路線。
如果亂世依舊,曹氏、譙沛鄉黨有覆滅之險,那接掌大權的極有可能是曹彰,繼續以武力尋求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如果亂世可以通過協商解決,那么就是曹植的機會。
曹植與擁護漢室的舊臣、世家的關系很是親近,他接替曹操會繼續以曹氏丞相掌控朝廷,架空漢室天子,以霸府的形式治理天下。這個過程里,漢室宗室、舊臣世家、曹氏及譙沛鄉黨,都能找到生存的空間。
雖然各自空間有些狹小,但不用殺成尸山血海。
可赤壁之后曹氏發展依舊順利,大勢已經握在手里,所以選擇推翻漢室、屠戮異己分子,以更穩定的方式掌握、傳承權柄。
所以一切都明朗了,先是曹操找借口賜死了曹植的妻子崔氏,使曹植與河北士族的聯系被割裂。
再然后就是建安十九年,曹操稱王出入警蹕后開始一波波的清洗朝野異己分子。
到最后,襄樊戰役爆發,荊州軍逆勢被推,直接把曹仁圍堵在樊城,隱隱有打穿中路,與東吳瓜分黃河以南的趨勢。
這時候曹操病重,又生出重用曹植,以做備用路線。
曹植對此反應的態度是很明確的,直接醉酒,無法按期出行,只能作罷使外姓第一的于禁第一次單獨統率三四萬精銳中軍去救援曹仁,以穩定中路戰局。
結果也知道,于禁和麾下精銳中軍被漢水淹沒不知所措,只能投降……依靠這批精銳和鄉黨、夷兵,田信發展出了北府。
再然后曹操眼疾發作幾乎失明,在疾病折磨和連續劣勢戰況的壓力下,同樣情緒化的曹操開始悲觀,準備扶立曹彰以作為最后的手段。
可他沒有撐到曹彰抵達就病逝,如果多撐幾天,親自把身邊的中軍指揮權交給曹彰,以曹彰和夏侯尚的交情,必然能拉著曹真一起站穩朝堂,不至于魏軍雖眾,卻在曹操病死后直接失去精神領袖。
是的,魏軍在之后戰事里,已經失去了精神領袖。
曹真、夏侯尚、曹休、司馬懿、吳質這些人,誰都無法成為魏軍的精神領袖。
唯一能接替曹操,合情合理合法獲得魏軍吏士擁護的人是曹彰。燃文
而漢軍不同,前有先帝、大將軍分別作為精神領袖,后來又有田信突飛猛進后來居上。
軍隊的領袖若在,哪怕吃了敗仗被打散了,也會聚攏回去。
勇烈稱著的孫堅打的敗仗不少,每次軍隊敗而不散,就在于他是吏士的精神領袖。
作為曹操的兒子,如今大魏將亡,曹植很清楚當年那幾個月發生的所有轉折點。
任何一個轉折點都對魏國友善一點,也不會讓漢軍打成席卷、劈竹之勢;哪怕是孫權背盟這個轉折點,多堅持幾天也是有利于魏國的,可孫權太過不爭氣。
拿了那么好的機會,結果被田信帶著后撤休整的疲軍給打的崩牙。
一開戰,就把戰爭計劃總指揮的呂蒙給折進去……這種倒霉的事情都發生了,孫權找誰說理去?
當年的事情也就罷了,看著漢軍昂揚北上,曹植多少也有一點欣慰,起碼人世間還是有那么一批為理念而奮斗的人。
可是呢,快把魏國打滅的前夕,他們竟然向田信投降了?
這種反差,令曹植無法接受。
更無法接受的是冥冥之中的那種天意,代漢者當涂高。
“漢有六七之厄,法應再受命,宗室子孫誰當應此者?六七四十二代漢者,當涂高也。”
這是孝武皇帝的感慨,一切發展就如感慨的那樣,哪怕中間有王莽篡漢,但也有宗室振臂高呼,達成了‘法應再受命’這一條件。
而后面一句到底指的是誰,就各有說法。
李傕郭汜亂長安,使三輔大亂前夕,李傕就找巫女卜算,算出一個‘闕’字,漢闕的闕,用顏料涂很高的建筑物,不正是闕?
闕又跟李傕的名字同音,所以代漢者應該指的就是李傕……李傕這么以為的,一家幾百余口被殺光了。
袁紹、袁術也是這么以為的,代漢者當涂高。
到底什么時候代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