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參與的御前廷議并未帶來什么有效意義的改進,提倡的久守必失、預防人心思變,以攻代守,干擾田信代漢,分離漢室老臣等等之類的提議也只是個提議。
會議結束,曹爽陪曹叡在園林中散布,曹爽眉目不展帶著憂慮情緒。
作為大魏目前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之一,國勢衰敗令他苦惱不已,只恨自己沒有力挽狂瀾的本事。
雖說如此也能看明白司馬懿的用意,也清楚司馬懿的提議注定不可能施行……朝廷花了那么大的代價,才達成了暫時停戰協議。
很大的代價,很寶貴的停戰協議。
自武皇帝與漢成祖皇帝爭奪漢中以來,整個大魏就連年作戰,從最初的主動調集兵力攻伐漢軍,再到后來心疲力竭的應對漢軍、府兵一輪輪的進攻。
從曹爽開始有記憶的時候,整個大魏就是不斷的在打仗。
曹爽如此,曹叡也是如此。
當年武皇帝巡視東南,帶著他與妹妹隨軍;那年江淮地多雨,益州戰事又快分出勝負,武皇帝才舍棄孫權,去處理更為棘手的漢成祖,搶先一步對漢中張魯發動攻勢。
最后曠日持久的漢中拉鋸戰爆發,從此大魏士民連年鏖戰,以至于中原被打空。
若不是有孫權時不時能給與漢軍重要的一擊,以漢軍的推進速度,或許早已扭轉天下格局。
所以面對這個寶貴的停戰協議……不止是曹叡、曹爽,絕大多數的魏國官吏、士民都很是珍惜。
對于司馬懿不切實際的提議……曹叡反應比曹爽更平靜,也就一笑了之。
司馬懿提出一個無法實行,還會招惹各方面誹議、不滿的提議,除了表達堅定的抵抗態度外,估計還想以此污染自身的名望。
或許只是為了自保。
猜測到這個目的,也就沒有必要細細深究,暫且揭過就好。
反正人是有記憶的,魏國百官士民不會忘記司馬懿的態度,南邊那些人也不會忘記司馬懿做下的舊事,說過的話。
曹叡、曹爽又恢復了以往的生活狀態,過著有一日是一日的日子。
大魏可以躲在宮里做甩手掌柜,可三省六部的重臣們不能真的就這么干等著。
誰都不甘心引頸就戮,也不愿放棄現在的身份地位。
亂世浮沉幾十年、家族幾代人、十幾代人攢下的基業、社會地位,哪能說放棄就放棄?
走在路上被平民不屑瞥一眼都值得拼命、殺人的時代……若非情非得已,誰又愿意宣揚、謀求什么‘以和為貴’?
如何更好為未來的決戰做準備,是絕大多數重臣謀求的共同目標。
于是大魏重臣們再一次提倡鑄造、流通五銖錢,以振興經濟的方式增加國力、可動員力量。
神宗皇帝時期就短暫的推行過五銖錢,因為各種原因又不得不放棄,繼續以布帛、谷物為貨幣。
帛谷做貨幣,是戰爭時期一種不得已的辦法,是戰時經濟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