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漢軍也處于戰時,為什么能順利推廣五銖錢?
大概是漢軍腹心區域內的吏民對戰爭長遠的未來抱有很大的希望、信心……最重要的是對方治下始終維持著經濟貿易,各種商業行為的日益活躍,助長了對錢幣的需求。
各種貿易活動里,蜀錦又是硬通貨,江東、大魏都在以各種渠道購買。真的是應了那句話,神宗皇帝花錢買的每一匹蜀錦,都變成了漢軍的堅韌盔甲、鋒利兵器。
不管漢成祖、諸葛亮還是田信,都在努力保護治下的商業,打擊豪強壟斷,讓利于民,刺激民間的生產積極性、經商積極性。
遠近山民都來投奔,達到了人聚、財聚的綜合目的。
為了保護脆弱、日益壯大的商業、手工業,和治下百信的生活水準;漢軍幾次決戰獲勝卻不得不退軍,原因就是征多少糧,就打多少錢糧預算的仗。
從不會因為戰爭的進度做殺雞取卵的事情,甚至為了幫助中原兗豫二州的逃難士民遷移南陽,北伐漢軍傾盡儲備軍糧,帶著兗豫士民完整撤回南陽。
結果是很顯著的,南陽人口聚集,逃難百姓緩過氣后就成了漢軍、北府國力的一部分。
與此相對,大魏這些年是怎么過的?
簡直沒法細說,幾乎所有有利于休緩國力的政策都與漢軍反著來干。
越是打仗,國力是越打越弱,民心越打越是渙散,如同一個快要沉默的朽木大船,已經不起更多的撞擊。
這種情況下停戰協議就顯得十分寶貴,可以讓緊繃的大魏吏民好好的緩一緩,也能給大魏公卿一點時間,好研究各種措施政策,進而找一個恢復、振興魏國經濟的切入點。
于是乎,效仿、引進北府各項措施就成了眼下的快捷方式。
沒有什么好猶豫的,先引進、仿造木軌,增加陸地運輸效率。
解決了運輸成本,再做別的事情也就能得心應手、事半功倍。
否則按著老辦法搞無為而治……那根本沒希望;關東四州有繁復的水系,既能滿足農業灌溉也能用作水運,再加上木軌輔助,僅僅關東四州的恢復速度就會很快。
恢復、發展速度比不上關東四州,更比不上關隴、荊湘地區。
那么停戰協議對大魏來說就是一個緩期執行的死刑……就沒有實質的意義。
為了讓寶貴的停戰協議有些實際意義,因此必須革除頑疾,飲盡北府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理念。
可又擔心修筑的軌車系統會淪為己方滅亡的加速器,因此魏國開始修筑的木軌……兩條木軌之間的軌距正好比關中的標準軌距斷一尺,是窄軌。
這樣一來即便戰爭初期失利,讓對方奪走部分軌道控制權后,己方卻能提前焚毀車廂,或者把車廂成批次集中儲放到戰線后方。
黃河為阻,北府再厲害,總不可能把車廂運到河北來……軌道的軌距不同,關隴、關東的軌車即便運來,也用不上。
這種設計……卻讓司馬師感到好笑,有一種掩耳盜鈴的嫌疑。
明明已經劣勢了,關注這樣的細節有什么意義?
輸了就輸盡一切,正該全力以赴才對……卻圍著一個窄化的軌道問題討論個不停,完全無法理解這些人的想法。
嘲笑歸嘲笑,司馬師積極投身軌車修筑一事……新的軌車將連同鄴城與薊縣,以此增加對幽云六鎮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