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孟等人顯得整頓以閑地坐在旁邊,默默地喝著滾燙的茶水。
話音剛落,一位小鹽商便是進行詢問道:“敢問欽差大人,若是此次不能入綱列商,是否將來便再無機會了?”
“若是沒有人退出,便不會再有機會!”林晧然捏著茶蓋子輕潑著茶水,顯得斬釘截鐵地道。
眾人聽到這個答案,不由得倒吸了一口涼氣。
有個頗有實力的鹽商卻是詢問道:“敢問欽差大人,若是此次能夠入綱列商,那么是否能夠世代相承呢?”
“理論上是世代相承!只是國公的世襲勛位都要受到限制,你們若是觸碰大明刑法或通過高價鹽攫取民利,此世襲便會被朝廷剝奪!”林晧然輕呷一口茶水,顯得一本正經地道。
眾鹽商聽到這個答案,雖然心里有些失望,但亦是輕輕地點頭。
正是這時,范千山突然高聲地詢問道:“敢問欽差大人,一旦兩淮實行綱鹽法,原先的舊引如何處置?還有歷年的積引又當如何?”
此言一出,眾鹽商心知范千山是有備而來,但亦是紛紛好奇地望向了林晧然。
林晧然潑茶的動靜不由得慢了一些,卻是抬頭望向了范千山。
大明的鹽引法本不是什么壞事,特別開中法還解決了邊軍的糧食問題。只是這里卻有著一個弊病,那就是朝廷鹽法并不是錢貨兩清的模式,很多人拿著鹽引到鹽場卻拿不到鹽。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朝廷除了大量發行鹽引,還將很多鹽引直接賜給宗室勛貴,而灶戶的生存狀況日益堪憂,令到鹽場的產鹽無法應付朝廷的鹽引數量。
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私鹽被不非之人從鹽場運出來,以及合法的京官食鹽等情況,致使大明的鹽引出現了“超發”的現象。
在這種“缺口”之下,除了宗室勛貴能確保從鹽場拿到足夠的食鹽外,其他大部鹽商只能是依靠各自的關系或銀兩開道。
正統年間,有的商人自永樂年時就拿著鹽引等候支鹽,等了一年又一年,這鹽引變成了傳家寶,結果祖孫數代仍然沒辦法從鹽場拿到食鹽。
正是如此,大明的鹽政出現了“滯引”的弊病,更是一個令到朝廷感到頭疼的大問題。
不論是誰人執政,誰都希望過著舒心的好日子,而不愿意做一個補鍋匠。
如同當年的大明寶鈔一般,繼任者面對朱棣的海量大明寶鈔,卻是單方面地希望全天下的百姓能夠乖巧地使用大明寶鈔,而不愿意為這些超量的寶鈔進行回收買單,勒索腰帶過“償債”的日子。
現在大明的鹽政同樣面對著類似的問題,他們一方面很渴望大肆發行新引獲取銀兩,卻是不希望面對“積引”這個棘手的問題。
范千山看到林晧然不吱聲,心里當即大為得意,便是進行詢問道:“欽差大人,他們手里都是合法的鹽引,你總不能讓他們不能到鹽場取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