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便是如此,底下總是暗流涌動。
在普通人的眼里,這只是兩份可喜可賀的捷報,但在官場卻是牽扯甚多。哪怕本該論功行賞之事,但在政治的各方博弈中,往往會產生另一種結果。
不論是昔日取得大捷反被斬頭的浙直總督張經,還是因守土不力而被推上斷頭臺的薊遼總督楊選,他們的生死其實跟戰事的結果并沒有必然的關系,更多還是政治斗爭的結果。
現在戚繼光和俞大猷取得如此大捷,按理應該是要論功行賞,但事情已經牽扯到了胡宗憲的起復一事上,楊博恐怕是要效仿嚴嵩的做法了。
事情果然不出靳先生所料,“起復胡宗憲”的聲音如同星火燎原般,迅速在士子群體中壯大,形成了一股頗有影響力的請愿浪潮。
在第三天的清晨,一大幫士子在東江米巷和西長安街紛紛攔住前往衙門點卯的官轎子,紛紛遞上了“起復胡宗憲”的請愿書。
現在東南倭寇已經平定,這幫士子并沒有提出要胡宗憲官復浙直總督的訴求,而是以韃子屢次入關搶掠為由,請求朝廷起復胡宗憲出任北邊總督。
北邊最重要的三位總督分明是:宣大總督、薊遼總督和三邊總督。不過薊遼總督劉燾和宣大總督江東都是有名的帥才,唯有這三邊總督郭乾靠的是資歷和楊博的提攜。
他們似乎深諳“欺軟怕硬”的道理,已經是瞄上了實力最弱的郭乾,故而提出具體的方案:起復胡宗憲出任三邊總督。
對此,很多官員隱隱猜到事情背后有人在推波助瀾,這個事件中存在著政治博弈,卻是令到很多人只能是裝聾作啞。
胡宗憲有同鄉、同年和舊部在京城,這些人自然不會放過這一次絕佳的時分,紛紛在背后進行鼓動,試圖讓胡宗憲成功起復。
不過事情鬧到這一步,已然是有著更厲害的人物在主導著這一切。
“果然是董份這個老匹夫!”楊博在暗地里進行了調查,很快便得知吏部左侍郎董份在背后煽風點火,顯得憤恨地咬牙切齒地道。
雖然嚴黨早已經是樹倒猢猻散,更是被徐階清洗了兩遍,但工部尚書雷禮和吏部左侍郎董份至今都有著很深的嚴黨烙印。
特別吏部左侍郎董份是一個很有野心的人,這些年收攏了不少的嚴黨的殘余分子,完全有理由在這個時候拉胡宗憲一把,為將來爭得首輔的寶座尋求助力。
楊博主動到吏部衙門找上董份,直接開門見山地道:“董侍郎,我希望你不要推動起復胡宗憲,算我楊某人欠你一份人情!”
雖然知道董份在背后煽風點火,但他卻不打算跟董份直接撕破臉。畢竟這位吏部左侍郎借職位之便收擾了一批官員,且深得皇上的器重,去年差一點就成為了吏部尚書,是未來首輔寶座的有力競爭者。
董份沒想到楊博這么快找上門來,微微意外地望了楊博一眼,經過一番權衡得失后,當即便是直接答應下來道:“好”。
楊博搞定了董份之后,直接前往隔壁的正堂簽押房拜訪了吏部尚書吳山。
吳山正在忙碌著手頭的事務,頭亦不抬地回應道:“吳汝貞貪墨之事已然查實,雖然皇上免其罪責,但其不符合老夫的用人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