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博對這位高風亮節的吏部尚書施予一禮,便是馬不停蹄地找上工部尚書雷禮,雷禮則是干脆地道:“老夫不會再參與這些爭斗中去,請回吧!”
在連番搞定這些大佬之后,楊博又前往禮部衙門找上李春芳,李春芳自然不可能會幫吳宗憲,而楊博卻是抱著其他目的而來。
不論是哪個時代,輿論戰都顯得極為重要。
哪怕朱棣明明是要造反,卻是扯上了“靖難”的口號,進入南京城更是假惺惺地先跑去太廟,從而令到自己的造反行為變得合法化。
又是一日,在在士子“復起胡宗憲出任三邊總督”的聲音稍微減弱之時,風向卻是突然驟然轉變,起因是最新一期的《談古論今》發行了。
在這一期的《談古論今》上,時政版塊毅然是:《東南倭事不足夸,功臣名將實乃一幫平庸之徒》。
這一篇時政文章之中,卻是列舉了東南剿倭的種種開支,竟然高達了三百萬兩,作者在文中發出感慨道:“東南能除去倭患,非督帥之功,亦非軍士用命,乃大明億萬百姓稅糧之功也!”
不僅是在剿倭的花費上,文章還指出了東南各地兵員的調配,卻是給出了動用六十七萬軍士的數據,作者又是進行嘲諷地道:“動員幾十萬軍士除去數萬倭人,二十倍于倭人,何功之有?”
《談古論今》已經成為當下京城最有影響力的讀物,隨著這個文章橫空出世,加上所列舉的觸目驚心的數據,當即令到風向徹底轉變了。
“三百萬兩軍費,這哪是打仗,分明是吃銀子!”
“呵呵……東南動用了幾十萬大軍,結果才殺了這么點倭人!”
“戚繼光之流不過如是,不懲罰已經算好了,朝廷為何還要賞賜他們?”
……
士子在知道這些數據后,顯得太為失望。很多人以為胡宗憲沒有什么功績,甚至俞大猷和戚繼光等人都算不上名將,畢竟他們是動用幾十萬軍士才清剿數萬倭寇。
起復胡宗憲的事情很快就不再是京城輿論的焦點,大家紛紛將注意力轉到了此次東南剿倭的投入上來了,進而討論起剿倭的成功并不足稱頌。
人都是如此,總是好了傷痕忘了痛。
且不說這些數據有故意混淆視聽的嫌疑,他們似乎早已經忘記了,昔日十幾名倭寇便殺至南京城下,而很多城池面對倭寇只敢是據城而守,甚至是花費重金請人離去。
正是如此,如此的重大的戰功,卻是給這一張張嘴輕松地抹掉。
兵部給內閣的意見很快出爐:戚繼光和俞大猷不宜進行封賞,保留原職繼續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