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天日報》的銷售渠道輻射到北京城的每個角落,如果單以北京城而論的話,它的傳播范圍甚至還要高于售價不低的《談古論今》。
隨著兩份戰功的事情再次被提起,這個事情在京城士子群體中迅速發酵。
“東南的軍費雖然不低,但終究是滅了倭寇!”
“不錯!邊軍的花銷其實要太得多,但去年還不是給韃子跑到了北京城下?”
“雖然東南抗倭所費甚巨,但朝廷亦不能抹去將士的功績,戚繼光和俞大猷等將士應當重賞!”
……
在京城的酒樓中,那些早起的士子已然開始發表了對事情的看法,絕大多數的士子紛紛為著戚繼光和俞大猷等人鳴不平,認為朝廷應當對有功之將士重賞。
這個時代的士子都是讀圣賢書出身,宛如是一張白紙般,對于“公道”還是極為看重,故而京城的輿論迅速地倒向順天日報這邊。
當然,京城的輿論其實決定不了大局,這些事情的最終決定權一直都是攥在皇上和內閣手里。
西苑,無逸殿。
身穿蟒袍的徐階從值舍中走過來,如同往常般來到內閣值房處理公務。
雖然昨日是休沐日,但他卻是沒有選擇呆在家中休息,而是選擇進宮侍召,晚上則是替皇上撰寫青詞。由于要幫皇上處理大量的政務,皇上亦是體恤于他,時常都是讓他早點休息。
“以威福還主上,以政務還諸司,以用舍刑賞還公論”,這二十個字懸掛于最顯眼的墻上,算是他跟六部堂官友好相處的法寶。
他來到書桌前坐下,空氣已經飄起一股提神醒腦的檀香,接過閣吏送來的檀香,而他的信使則是按時來到了這里,跟著他匯報起外面的情況。
“袁閣老過來的話,便請他過來一趟!”
徐階將茶盞輕輕地放下,便是對著閣吏進行吩咐道。
閣吏應了一聲,退下去繼續做事了。
徐階面對兩京十三省的奏疏,往往都會先處理京城的奏疏,而后再處理其他省份的奏疏,當然有急件自是優待處理。
他的腦子還想著如此處理因《順天日報》而起的事端,一份奏疏很快送到了他的案頭上。
“元輔大人,您找我?”袁煒姍姍來遲,走進來對著徐階打招呼道。
徐階先是苦澀一笑,將手上的那份奏疏遞過去道:“懋中,你瞧一瞧這份奏疏吧!”
袁煒不明所以地接過奏疏,只是剛看到開頭,當即抬起頭驚訝地道:“兵科給事中魏時亮的彈劾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