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訥看著林晧然離開,卻是對著李春芳輕輕搖頭并告誡道:“子實兄,這人無害虎心,怕是虎有傷人意啊!”
“敏卿兄,現在當務之急還是要行救護之禮!”李春芳則是微笑地回應道。
嚴訥和李春芳是同鄉關系,雖然他的資歷要更深,甚至比李春芳更得圣眷,但這臉上的麻子令到他的仕途不可能達到首輔的層次,亦是沒有多加指責李春芳。
由于禮部衙門兩位大佬是一條心,救護之禮沒有障礙,很快就依例舉行儀式。
欽天監官員報日虧情況,百官統一身穿素服,分成五列,每班以一名禮部官員帶領,班齊后上香、跪拜,行三跪九叩救護禮。
“當真是不讓朕省心!”
嘉靖在得知情況后,心里亦是極為煩悶地抱怨道。
只是面對著“鐵一般的事實”,他亦是乖乖地向上天認錯,做了一個簡單的懺悔,反省著自己的德行和施政的方針。
不過嘉靖是一個執拗的皇帝,否則當年亦不會年紀輕輕便敢跟楊廷和對著干,最終真以他“承統不承嗣”登上了皇位。
雖然他深知自己的德行有虧,做皇帝亦是不合格,但卻沒有半點的悔改之心。在事情過去之后,卻是更加的沉迷于修玄。
或許是這個事情影響到了他的心情,令到他直接罷了端午宴。
只是這個“日食”,似乎真是上天給出的一個警示。
大明是傳統的農業國家,最大的稅收源于糧稅,每年有近二千萬石的稅糧入賬。只是這項收入存在著很大的波動,豐年自然是財政收入多些,但災年的財政收入則會相應減少。
隨著五月到來,兩京十三省的具體災情情況紛紛報送上來。
由于今年少雨,南方的部分地區出現了干旱的自然災害,而干旱災情最嚴重的是廣西。
廣西實行的是流官和土官兩種制度,只是這終究都是大明的子民,每當遇到災情之時,朝廷同樣會選擇進行賑災。
徐階在得到廣西方面的旱情匯報后,當即著令身兼兩廣總督和廣西巡撫之職的吳桂芳前去核實,并準備進行賑災事宜。
吳桂芳原本最重要的事務是平息廣東的倭患,只是現在廣東的倭患已經基本平息,自然成為廣西賑災的合適人選。
只是這個五月卻是注定不太平,僅是過了十日,廣西方面便有消息傳來。
吳桂芳在接到朝廷的任命后,當即到達災情最為嚴重的柳州府城。只是在視察期間,他卻突然遭到潛藏在流民中的刺客刺殺。
好在吳桂芳躲閃及時,不然怕是身死當場。雖然避過一死,但吳桂芳已經身負重傷,已經上疏表示無法負責賑災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