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朝陽仍未升起,天空噴薄的金輝已瀉滿東邊那座山頭。
柳州城東西長三里,南北寬二里,布有東、北、西、鎮南、靖南共五個城門,因其形似壺,又有“壺城”之稱。
有詩云:壺城明初建,得名因形模,麗江凡四折,如環抱城郭。到了如今,柳州成為廣西的經濟大府,桐油和木材成為柳州城的拳頭產品。
特別是桐油,隨著雷州府的經濟崛起,柳州桐油不僅被雷州市場所追捧,甚至葡萄牙商人亦是經常購買柳州桐油帶回歐洲。
不過這一場突如其來的大旱情,對這座脆弱古城的經濟造成了巨大的沖擊,特別是居高不下的米市行情令到普通百姓感到絕望。
正是這個天剛蒙蒙亮的時節,一幫米商帶著幫工將囤積的糧食裝到車上,浩浩蕩蕩地運往聯合酒樓或一品醬的鋪子里。
“孫掌柜,你這是去哪啊?”
“我到雒容縣,席掌柜你又是到哪呢?”
“呵呵……我在象州有點門道,這便去碰碰運氣!”
“我跟李掌柜到來賓縣和融七縣,那里應該能弄來米糧!”
“那祝諸位一路順利,咱們回來發了財,再好好喝上一頓!”
……
二十余名糧商紛紛收拾行囊騎馬或坐馬車出城,便是在城門口相互作別,準備到各地將米糧運回柳州城售賣給聯合酒樓。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隨著聯合酒樓介入這柳州城的米市,而他們又跟聯合酒樓簽訂了三兩一石的購買協議,亦是愿意使出渾身解數從各地弄來米糧。
當然,亦是有人從碼頭出發,打算乘船順著柳江北上到桂州府。那里終究是廣西的省城,旱情相對要輕一些,怎么都能夠弄來一些米糧。
柳州城的東門到南街一帶是富人的聚集區,不過富人區亦是相對的,別說跟京城的小時雍相比,連雷州府的西關都比不上。
林平常在這里租了一座宅子,跟著以往般,早起跟著阿麗一起晨練。
朝陽初升,金燦燦的陽光鋪在柳江的江面上。
林平常在晨練結束后,并沒有打算在家里吃早餐,而是領著大伙一起到附近一間食鋪吃當地正宗的桂林米粉。
大米通常都是直接煮熟食用,但亦衍生出一些不同的吃法,像粵西地區的簸箕炊,還有廣西這邊的桂林米粉。
值得一提的是,桂林米粉并非當地人所創,而是源于秦朝的南征軍隊。
話說,秦王派遣屠睢率五十萬大軍征戰南越,緊接著又派史祿率民工開鑿靈渠,溝通湘江、漓江,解決運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