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亦不是他不想生,而是他始終覺得這個事情不用著急,亦不知道怎么回事吳秋雨和花映容總是懷不上。
只是這個時代的醫學不夠發達,他亦不確定自己是不是犯了不育之癥,還是僅僅是還沒有懷上而已。
吳山以為林晧然是害怕,便是進行寬慰道:“你其實不須過于緊張,嚴閣是三十三才得子,嚴世蕃也是三十三才生了嚴紹慶,你現在還算年輕!”說到這里似乎又覺得不妥,便又是補充道:“當然,這個事情亦是不能繼續耽擱,沒有子嗣是最大的不孝!”
其實他不想談論這個事情,只是林晧然的父母已經不在,加上他夫人整個吹枕邊風,故而是不得已親自出馬。
“小婿謹尊教誨!”林晧然垂頭受教道。
吳山輕輕地點頭,卻是不再談論這個事情,而是談論起即將到來的順天鄉試。
林晧然在改革宗藩體系受挫之后,仍然沒有安分下來,卻是對順天鄉試進行了改制。不僅體現在鄉試主考官的選人標準上,而且還表現在錄取的生源改革上。
自宋朝起,國子監的監生便開始活躍在歷史舞臺,亦是朝廷官員的一個重要搖籃。
明朝國子監創于明太祖初定金陵之時,即改應天府學為國子學,后朱元璋建都于南京,重建校舍于雞鳴山下,改學為監,故稱國子監。
明代監生分為四類:舉監、貢監、蔭監、例監。
舉監,是指參加京師會試落選舉人,復由翰林院擇優送入國子監學習者。
貢監,是以人才貢獻入監之意。洪武初規定,凡天下府州縣各學,每年貢舉一名到國子監學習。后來名額略有變更,但因貢舉學生的標準徒具虛名,致使僅以食廩膳年久者為先,往往是一些年長而無學識的人入監學習,所以監生成績差劣。至孝宗時期,又于各府州縣常貢之外,每三、五年再行選貢一名,通過考試把學行兼優、年輕有為者選貢入國子監學習。
蔭監,是指三品官以上子弟或勛戚子弟入監讀書的學生。
例監,是指因監生缺額或因國家有事,財用不足,平民納粟于官府后,特許其子弟入監學習者,故又稱民生。
這些太多沒有經過童子試篩選的國子監監生,其資質亦是良莠不齊。這其中固然有天資聰穎的公子有匪,亦不乏一些愚笨之人,總體質量令人堪憂。
從明代洪熙元年開始,鄉試采取分省確定錄取名額的方式進行,朝廷為了照顧一些特殊的群體,從明代采用編列字號的方式,給予這些群體以特殊的照顧。
在順天鄉試的試卷中,有專門編有皿字號試卷,從而將北直隸和國子監的考生區分開來,而考官會從皿字號試卷錄取三十五個舉人。
順天鄉試的錄取人數是一百三十五人,遠高于廣東的七十五人,但其中三十五的名額其實是留給國子監的監生。
跟著“冒籍”有異曲同工之妙,各地生員對進入國子監是趨之若鶩,便是體現在他們參加兩京鄉試的優待上。
亦是如此,國子監的與試者實質是國子監內部的一場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