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即毫不猶豫遁身其中。
盤算勝負局面。
若是取每一個境界的成熟形態,那么自己元嬰、近道兩境當是和軒轅懷極為接近,或者說有勝無敗。自己能夠擊敗他一回,就能夠擊敗他第二回。
而靈形境界,尚未完全成長起來;道境層次,自己在道境的道心感悟上略不及軒轅懷,這兩處只怕是有所不及。
至于金丹境界,從當年的真實功行看自己和軒轅懷依舊有所差距,但勝負的關鍵卻不在于此。若是歸無咎所料不差,那一戰場中如自己所愿的可能性極大。
如此,必勝無疑。
真正的問題在于,歸無咎心中模模糊糊有一絲預感
這五處戰場,似乎并不是誰勝了三局,就算哪一位最終取勝。
山門之外的一處曠野。
遙看那山門諸峰連結,環抱成圓,布局異常緊湊,依稀像是云中派的風貌;但所有的山門聚于一片高低,下方水流成環一分為二的抱住,儼然一處江中孤島,又像是半始宗的神韻。
孤島之外的曠野,二人奔逐亂戰。
劍光縱橫,影化千萬,是軒轅懷依次施展“八劍道”中的手段。雖然還未能如元嬰境之后駕馭真流劍道游刃有余,但能夠將辰陽八劍的正法神通一絲不差的盡數施展出來,已然是可驚可怖了。
歸無咎時而以越衡宗神通抵擋,時而以自相發明的道術抵御,到了避無可避之時,再以“空蘊念劍”化解,不多時二人便在百里之地奔走了幾十個來回。
從場面上看,依舊是歸無咎處于絕對下風。
原來,從靈形境到金丹境,雖然歸無咎經歷了成就完美金丹、通過斗遍隱宗圣教汲取資糧,實力有了長足的上升,極大的縮小了和軒轅懷之間的差距;但是上升一個境界后,頂尖層次之間看似相同的戰力差距,在實際比斗中是被放大了。
所以一來一去,歸無咎依然明顯劣勢。
但歸無咎此時卻紋絲不亂,雙目緊閉,似乎僅憑本能迎敵。
就在局勢極為兇險、三道“殺劍”有形劍氣距離歸無咎腦門僅有三尺之時,歸無咎挺拔之軀驟然一定,二指反身一刺
空蘊念劍。
這一劍直取軒轅懷本體。
軒轅懷正要出手抵擋,卻恍然驚覺襲來的殺力之強,達到了不可思議的境地。這不僅是倍稱之力,簡直不下于百倍千倍,且在道術的根本層次上,亦有深刻的差別。
想要抵擋,無異于螳臂當車。
既然如此,軒轅懷雙目一眨,索性放棄抵抗。
旋即那可怖殺力落下,軒轅懷的身軀羽化殆盡,絲毫不存。
歸無咎微微一笑。
金丹境中的這一局,勝負之關鍵不在于二人功行高下。
這其中有一個奧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