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人所得之半,乃至每一個容器之中的內容,都各自不同。
在辰陽劍山時,歸無咎明悟“十六取八”之真義后,更是將辰陽劍道所不及的一半,稱作“虛劍”。若依此法,他的空蘊念劍也有“虛紫薇”、“虛清綺”等劍名。
但此時此刻,歸無咎認識陡然上升一層。立刻省悟,此等觀想,尤有精進改善之余地。
其中最致命的一點是,此等設想,并不能解釋兩種劍道的差異,恰好是八分之一。
對于知見中所未有之物,觀想其形其理,本是千難萬難;但是歸無咎觀想過末拿本洲、模擬過太質之氣流動,此中積累豐厚已非常人可比。且如今神觀紫薇,心境算力皆是道境中前所未有,全力推動之下,竟爾將這關門堅定有力的叩開。
故而,在歸無咎的神意觀想之中,構成了一個新的理念。
劍道真流一十六法,不再是割裂之物,而是一枚明珠。
圓坨坨,光爍爍,精純無二之整體。
這一枚明珠本是不見不聞,超脫六識之上,唯有以“陰陽相對”之法,一二再,再而三,三生萬物,拆解成八,方能窺見真容這就是為何各自證得,真流劍道,無一例外,統歸八數。
但是,這“八數”,還不是全部。
因為這一枚明珠,在你剛剛捕捉到的一瞬,或許其自由無序轉動,依稀見能見輪廓;但是這終究只是一瞬而已,一旦法訣已成,等若“切實”望見,其必如如不動。放眼去觀,描摹其形,所謂“八”者,其實是他的正面;至于這大道的背面,卻是你永遠看不到的。如果正面是八,那么總數自然就是十六。
這便是“十六取八”。
可見者有八,不可見者八,合為一十六數。
從“一分為二”的虛實定名,到劍道真流的正反兩面,歸無咎的認識,陡然又拔高了一層。
那么是否有方法令這明珠轉動,又或者自己改變觀察的視角,看到這“劍道”的背面呢
但凡道行達到這一步的人物,無不是紀元一出的人杰,幾乎立刻就能推演出可行的方法。
令這“劍道”偏轉,似乎是虛無縹緲,難以做到;但是我之神意既然能夠觀察到這明珠的正面,并且從道理上將其拆分為八,未必不能己身游動,環繞這明珠而行。
甚至于為了與此二倍八分一十六道契合,在神法觀想之中,環繞此明珠,劃下一十六個等分的據點,然后己身依次游動,逐漸偏轉十六分之一。
如此,并不需要挪動一十六次,返歸原位才算成功;事實上,只需要先后挪動八次,經歷九個不同的點;則第九點正好在第一點的背面,已然能夠完全窺見了此明珠之全貌。
但是事實上,卻是幾乎不可能的。
因為窺見真流劍道,非得有大勇氣、大智慧,大機緣,慧心直視,方能見之。一旦達成,你與自己所得八劍劍道之間,猶如有一道絲線極牢牢鎖定,須臾難分,頑固程度,甚于神魂之于骨肉。一旦強行將其扯斷,即永遠喪失,再不得見。又如何能夠偏轉十六分之一,來到相鄰的視角上
除了得法之初的宏觀一瞬,其后必不能見之。
倘若依據自己原先所持之道,任你智力驚人、勇猛精進,定然不可能全見一十六法。
無論是軒轅懷依據辰陽八劍,那想象中的八招“虛劍”推演成出來,還是歸無咎從空蘊念劍中推演出“虛紫薇”一類的劍民,都注定不可能成功。
這便是當初念劍演化圖上的“圓外之域”,早已天塹永隔。若是打破,辰陽八劍即非辰陽八劍,空蘊念劍即非空蘊念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