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紅云小會,歸無咎、林雙雙、杜念莎等人丹法之變,盡在符凝錦觀望之下。
幽寰宗稱量后輩、采集消息之會,卻在無行無跡之間,為真曇宗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往常亦有一部分人如符凝錦一般,明明功行之深達到了成就一品金丹的境界,但卻不入秘境,僅索取二等、三等玄種,便是為了確保能夠早早來到摩云道的盡頭,觀望競爭對手道法神通的因緣脈絡。
真曇宗在歷代五百年之會中能否有所成就,盡在于“生逢其時”四字。
若每一代中本宗資質最為出眾的數人,恰好和其余諸派最有力的競爭對手進度相若,得以參與同一屆“紅云小會”,那么勝負天平自然大大傾倒。如若不然,則各憑真實本事迎敵。
二人斗到分際,青絲靈動,劍氣縱橫。
此時的歸無咎已經完全舍棄“拙劍”、“巧劍”二道法門,一心一意以“虛劍”之法迎敵。
可是面對骷髏口中吐出的更粗了幾分的琴弦,縱然是“虛劍”神通,也要兩劍連發,方能斬斷琴絲——實力之對比,一如回到了第一式短兵相接之時。
為免于場面陷于被動,歸無咎暫時并未吝嗇丹力。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左手一揮袖,“小苒依依”已在掌中,雙劍齊出,共以“虛劍”神通迎敵。
不過這種局勢,并不宜持續太久。
若果真是生死之斗,即便不曾動用魔丹丹力,歸無咎取勝也是甚易,借助元玉精斛假丹之力即可。在絕對的力量碾壓面前,這一點道法生克上的優勢形同浮云。
但歸無咎卻不能這么做。
先前與明選烈等人交手,歸無咎只是在最緊要關頭泄露一絲假丹丹力,成為顛倒天平的最后一根稻草。整個過程可謂神不知鬼不覺,即便是真君大能,若非不顧默契強行觀照己身——一如當年端木臨使用“天鑒”之法——同樣難以發覺異常。
可是現在,歸無咎若要強行以蠻力制勝,那么自身所展現的丹力須得勝過符凝錦一倍以上,這也太過于不合常理!
即便幽寰宗大能并未深入探查,也必然能夠猜到自己別有倚仗,甚至會以為今日的一切都是藏象、越衡二宗的虛張聲勢之計,為了樹立一面旗幟,略微平衡軒轅懷的氣焰。
如此一來,歸無咎小會揚威、裹挾聲勢、賺取實利的計劃,自然瓦解。
這一切都不過是瞬息間的功夫,短短二三十息過去,歸無咎和符凝錦已然交手百余個回合。
由于雙方神通俱是強度極高,這一百余擊的交手,對于二人來說理應丹力消耗極大。
符凝錦臉色不變,控弦愈急。他此時丹力所余已然近半。但他相信歸無咎以二式破一式,消耗必定遠大于己,勝負之數,只在瞬息之間便可判下。
真曇宗第三真傳
嘿嘿,他這第三真傳,可是于別派第三真傳,全然不同!
對于真曇宗而言,以五百年為期,資質堪用者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這些人散布于五百年內之十五六屆紅云小會中,若“捉到”別派扛鼎一代的天才人物,此人即為真曇宗寄托所在;所謂真傳第幾位,由此而來。
所謂真曇宗“第一真傳”、“第二真傳”、“第三真傳”,純粹以時間順序排列,無關于各人功行高下。若要強行分辨,大約只能以“捉到”別派真傳的數量、質量而定。
真曇宗之“第一真傳”、“第二真傳”,分別在二百年前、百三十年前和盈法宗第一真傳、以及藏象宗當時的第一真傳白新禪同與紅云之會,由此定下名號。
可是他這第三真傳,卻將歸無咎、林雙雙、杜念莎、尹九疇等四人一網打盡,堪稱曠古未有之壯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