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無咎定睛觀看,這一只靈貍,筆意間暗藏了許多變化。
圖案既成,莊得功同樣身心大為放松,好似溺水已久之人突然呼吸到新鮮空氣。略一調整筋骨,用力一磴,同樣發足疾奔。
此時的杜煊禮早已停下腳步。
莊得功奔跑之勢,比剛才杜煊禮可要猛烈的多了。眼看用不了多久,便能后來居上。
杜念莎正在用傳音入密之法,向歸無咎介紹九周半山的方方面面。
一旦進入九周半山的匝道,便會受到一股莫名的壓制之力,向上前行,頗為不利。顯而易見的是,攀登愈高,就說明測試者潛力愈大。
能夠進入第八圈匝道的,已經是千年一出的杰出人才。
而若能突破前行到第九圈匝道,更是萬年一出的雄杰之資。
至于九周之后,那忽然陡峭的“半圈”山道,又被稱為“天懸大道”,數十萬年來能夠登上此道的,僅有四十九人。
九大上宗,除卻立派初祖以外,三十六萬年來所誕生的天尊總數,正是四十九人之數。
歸無咎沉吟道:“以諸位大能的眼力,再印證以小會之上使出‘擒龍伏虎拳’的一番爭斗,年輕一輩的真傳弟子功行到了何等地步,早已洞若觀火。更不用說‘元元’的‘天高三尺’秘術,更是精準無差。這九周半山大費周章,似乎并未見有何特異之處。”
杜念莎道:“不然。此山別有獨到妙用。”
此時,盧趨時旁邊的方臉青年開口道:“莊師兄年輕時便以勇猛精一為心法。今日舍卻他擅長的路數,便可知他本意并不在這山道之上多爭一步半步。愚以為,莊師兄必定是別有心得,方才敢于相試。”
“不過正因其心境豁達,朱某反而更看好他了。”
盧趨時思考方臉青年之語,良久,終于緩緩點頭,表示同意。
盧趨時右手邊那位矮了半個頭的修士道:“不論哪一位師兄能夠取勝,這兩位師兄的資質,足以登上六周山道。將來進階元嬰四重的資格,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了。大能之上的境界虛無縹緲,不知有多少英杰弟子都折在里面。將來我等能夠和杜、莊二位師兄平分秋色,也算是不負此生了。”
方姓青年、盧趨時二人都點頭附和。
不過,那位距離三人稍微疏遠、臉色煞白的青年,原本一動不動,聽到三人此語,卻不經意地皺了皺眉頭。
此時,杜念莎正在講述九周半山的獨到之秘。
各弟子之戰力、根基固然通過小會的比斗足以衡量,而悟性資質與道基、道緣三位一體,不分彼此,也自然能夠知曉。
但道途之中縱然天資相類,另有一種差別,也不可不察。
原來修道之人所走之路,有疾遲、頓漸、簡繁之別。上至體悟天心的修道士,下至凡俗間一介武夫。有一類人為數不少:此輩悟性超卓,資質不凡,自身修煉的過程亦是無往不利、勇猛精進。可是若讓其創制新法、開宗立派,就不免強人所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