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層忽明忽暗的火焰之間,細焰飛騰,忽上忽下。“地塤烘爐”爐膽轉動,速度緩慢卻又暗合節律。映照在四方琉璃水壁中,忽明忽暗。
歸無咎盤膝而坐,摩挲著手掌之中一半發黃、一半發青的橢圓形令符,察其紋理,辨其字跡,看上去迥然入神。
掌心所持,自然是孔德贈予他的“酬勞”之物了。
現在殿內唯有歸無咎、黃采薇、小鐵匠三人。孔德、孔言兄弟二人,著急趕回族中,辨認孔言血脈所帶來的特殊稟賦。與歸無咎交談了小半個時辰后,便告辭而去。
此刻“地塤烘爐”之中所煉,正是歸無咎的元玉精斛、山河萬里劍等寶物。
至于建章門黃澄,歸無咎果真采納了小鐵匠所建議的“心劍感應”等一套詭辭,將他遠遠支走了。這鍛煉之功,習得了那并不復雜的工序法訣之后,歸無咎自可為之。
此時歸無咎看著掌中令符,念頭浮動。
想不到孔德最終所贈,竟然是這樣一件寶物……若是此事果真能成,那還真的是一樁大機緣。
甚至于比歸無咎預先想象中的所得,更要大得多。
令符分陰陽兩面,其中陽面繪著一只栩栩如生的孔雀,尾翼張開,盛麗無方。陰面卻是密密麻麻、形同蝌蚪的文字。
這妖族文字原本如同天書一般,并不曾為歸無咎所習得。但是當歸無咎以一滴鮮血祭煉之后,其中含義曉暢無比,不亞于人道語言。
這一團文字,實則是在同一個平面之內,劃分出兩個層次。從不同的角度,能夠看出不同的玄機。其中底下一層,密密麻麻,每一個小點就是一個文字,總數千余,是詳細介紹了此令符的用法來歷;而上面一層文字卻大得多,實際上只有四個字:
孟冬田獵。
在人道文明的歷法之中,“孟冬”指的是冬季的第一個月,即十月。但是各大妖族的歷法,卻與人道歷法有著少許差別。
在孔雀一族的歷法中,“孟冬”二字,與人道文明字相近,義相遠。乃是“第十三月”的意思。
孔雀一族的歷法,常年時同樣是十二個月。只是在他們的規則之中,每隔二百七十六年閏一個月。所閏之月份,亦并非閏一月、閏二月一般輪回,而是一律在十二月后追加一個月,號稱“孟冬月”。
每隔二百七十六年,孟冬之月,孔雀一族八大支脈的頂尖天才匯合一處,浩浩蕩蕩,參加一次狩獵,就是這“孟冬田獵。”
此田獵之會,與會之人的爭斗固然不可避免。但是卻并不純粹是以與會者之間的交鋒比斗論高下,而是比較狩獵所得之多寡,排定座次。
下一次“孟冬田獵”之會,恰巧在兩年之后。歸無咎手上這一枚,正是參與此會的令符。在孔雀一族之中,原本也要參與四重初試,方能獲取一枚。
話說在孔雀一族七大秘地中,其中之一是一座名山,名為“怨靈山”。山中封印森嚴,通往一界,名為“怨靈界”。自古及今,不知多少萬載以來,孔雀一族凡是斬殺強大仇敵,便將其尸骨封存在“怨靈山”中,鎮壓磨煉。
經歷歲月綿曖,所鎮尸骨,最終生出仿佛鬼魂一般的“怨靈”。這些怨靈,數量極為巨大,介于有靈智與無靈智之間,而兇戾嗜殺卻又勝過世間任何猛獸。此物便是“孟冬田獵”之會的獵物了。
到了田獵大會時,怨靈界中的怨靈,依照實力高低被引入四個不同的小界,分別供相當于金丹、元嬰、化神、步虛境界的修士搏殺爭奪。最終以所獲獵物多少,分別排定座次。
至于為何沒有離合境修士的角斗,這是有緣故的。
妖族的修道體系,和本土人道文明的人修相近。在元嬰境界和相當于天玄境的妖王之間,同樣相隔了三個小境界。
這三個境界,彼輩不同族類之間,自有不同稱呼。但是與人修交往時,入鄉隨俗,同樣以化神、步虛、離合之名稱之。
但稍有見識的人道修者,若是在交游的過程中結識一位號稱“離合境”的妖修,倘使此人十分活躍,那立時可知,此妖乃旁支小宗,并非純正的大妖血脈。
如孔雀一族這般的大族,門中妖修到了距離成就妖王只差一步的離合境界時,通常都是深居簡出,積蓄精力,并且有一半時間處于睡眠之中。功行愈深,睡眠的時間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