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無咎進入“萬鏡池”之中時,此界內已有數人等候。
其中江離宗羋道尊,瓊石門乙道尊,太素門尊盧道尊三位道尊化身俱在。只是除了羋道尊是上回歸無咎見面時的分身之形外,乙道尊、尊盧道尊二位,都是一團模模糊糊的光影,宛如合盟大會之時的出場。
另外荀申、陸乘文、嵐三人早已到來。他們即便不親自下場比斗,但是作為隱宗將來的扛鼎人物,大事見聞,也是必不可少的。
其實圣教祖庭之傳書,三日之前便已傳遞而至。但羋道尊感悟氣機,察覺到歸無咎閉關即將結束,因此便押后了三日,再傳訊于清萊峰。
在歸無咎到場之前,界中諸人顯然曾經有過一番議論。
雖然只是三具道尊化身。但是歸無咎還是與之一一見禮。隨后,自羋道尊手中,結果一卷仿佛是素絹所織的卷軸,背后朱紅大印,赫然醒目。
此物便是圣教祖庭一方的回書了。
歸無咎原本以為,此等戰書答復,不過是“可否”二字。至多再加上約定時間地點,三言兩語便了事。豈料打開一看,才知道自己大錯特錯。
卷軸之內,密密麻麻,縱橫百余列,千余言。一瞬間,歸無咎幾乎以為自己依舊在洞府之中鉆研各家《大藏》、《正經》經典。
圣教祖庭的答復之言,繁密無比,好大一篇詳盡文章。
歸無咎從頭到尾細細看過,不敢略過一字。足足一刻鐘功夫,才將其中條款簡明扼要地提煉,琢磨。
開宗明義,圣教祖庭自然是接下了隱宗一方的戰書。這是最要緊的立場,歸無咎一眼掃過就牢牢捕捉到這一點。有此一言,懸著的心就放下大半。
但是其后附屬之條款,卻讓歸無咎大開眼界。
首先言道,雙方若是同時允下爭局,就其中細則達成共識,便請各自動用手段,立下契書。隱宗一方固然有至寶《平鈞玉葉書》,而圣教祖庭也并非沒有相近的手筆。雙方文契交換,以保證效力。
這一條是理所當然之義。其下又有細則若干條,每一條都出人意表。
第一條。本次比斗,為隱宗、圣教兩方暗中進行,不得宣之于世。
歸無咎暗想,或許是因為圣教一方對于此戰獲勝并無把握。其把持神庭,人心向背尤其關鍵,是以才定下這一道條款。
第二條。本次比斗隱宗一方雖然只推出歸無咎一人。但圣教祖庭以為,雙方素少交往,借此擴大交流,使得門下真傳開闊眼界,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因此提議擴大比試規模,使其成一群英薈萃之會。
條目之中尤其點明,聽聞甘堂宗有一名為荀申的真傳弟子,道行亦甚是精湛。祖庭嫡傳,甚盼與之一晤。
本條文書之末特意強調,勝負之數依舊以歸無咎能否盡勝祖庭嫡傳為準。其余人即便與會,只是一友好交流,不計勝負之數,請隱宗一方不必多慮。
這一條倒暫時看不出什么名堂來。
到了第三條,更是有趣。圣教祖庭一方,似乎并未擺出必勝的姿態,竟然主動設計了萬一隱宗獲勝之后的利益分配問題。
各大隱宗,若是宗門方位處于神庭三十六界天的范圍內,圣教可以立即做主,讓出以該宗門地點為圓心,方圓三千萬里的地域,為該宗轄地。
三千萬里,在歸無咎看來只是毛毛雨,不值一提。
關鍵在于其下所言。在雙方現有疆域的基礎上,若是進一步向著“外荒”之地侵蝕吞并。卻需要一一劃定界域,通過兩方公平競爭的方法,決定地域歸屬。
競爭之法略舉數例。可以是雙方天玄上真之間的斗法;也可以是真傳弟子之間的比試;又可以設下種種法門,比拼雙方對此等地域的掌控力度、速度。具體方案,雙方可以進一步商討。
這一條倒是有些意思。歸無咎一眼看穿,這是圣教祖庭一方考慮萬一敗績之后,希望借助自身實力整體上的優勢,在最大可能上削弱隱宗入世之所得。倒是一個未慮勝,先慮敗的富有遠見之著。
如此審慎,倒不像是歸無咎印象之中的圣教祖庭了。
如果說,這幾條只是老成謀國,算路深厚。那么接下來這兩條就當真有些離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