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拈花宗一等一的嫡傳,二人也是心性甚佳之輩。雖不至于就此怯了,但出手之時,總是不自覺的帶了幾分審慎,先以立足防守為主。
但是來來回回交手數十門手段,二人驀然發覺,這位“歸無咎”所動用的神通,實在太粗糙了一些。
雖然在外行人看來也是變化繁復,十分唬人,卻又哪里瞞得過豐淵、明治二人的耳目?
往來數十手,無非金、木、水、火、土、風、雷之類的最基礎神通,不但義理甚為簡明,就連威力規模也不算出眾,單單是憑借歸無咎運使精微,熟極而流,才體現出幾分價值來。
若是換個人使出如此手段,豐淵、明治二人,決計不會正眼瞧之。
歸無咎面上卻是平平淡淡,他所動用的手段,的確不是自家的成熟神通,而是“通靈顯化真形圖”中的零散手段脫胎于所謂“三千法”的幾處道術是也。
歸無咎之所以對于渡過“追影逐形”一關極有信心,那是因為他感受得到,自己修習《通靈顯化真形圖》中的次序,暗合玄機。唯有反復洗練明心、最終抓住機緣,才能“完法破關”合二為一。
時至今日為止,歸無咎將《通靈顯化真形圖》中三千法門,已經修成兩千九百法。
其中在“逆宇玄石”之中,修行每隔十日,便能順帶著修成一道法訣,整個過程水到渠成,便如走過場一遍,干凈利落。前后三十六載,共成就一千二百九十六法。
而進得“逆宇玄石”之前,歸無咎在數載修行中已經順便成就三十二法;出得“逆宇玄石”之后,七年時間,又成就七十二法。金丹至元嬰境界的一千四百種法門,盡數匯聚于斯。
那日歸無咎與云歸海、南門芊等人的牌局之上,正是他的悄無聲息間煉成第一千四百種法門之時。當時他將那一道法訣用于打牌作弊,只是同局三人并無一人察覺有異而已。
成就法訣的一瞬,歸無咎當時回憶往事,心中升起一股明悟。
在靈形境界沖擊金丹的修行階段,歸無咎本就把“盡得一千五百法”作為道術圓滿的目標之一。
但是結果卻出乎意料,到了真正完成的那一刻,歸無咎才發現,一切都是順其自然,水到渠成。似乎功行到了一定的高度,在靈形境界中完全掌握一千五百法,并不是什么曠古絕今的壯舉。
金丹境中,尤其是在“逆宇玄石”之中修行的時日,秉承“道術相須”之旨,歸無咎煉成一道道基礎道術,同樣并未遭遇太大的苦難。他神識之中莫名生出一種直覺,功行到了一品金丹的層次,無論你如何隨意修行,前一千四百種法門,皆是如吃飯飲水,隨手可成。
越衡宗歷代先賢最多止步于二千九百三十一法,真正困難的,是最后那三十一法,而非之前的二千九百法鋪墊。
果然,就在第一千四百種法訣的那一刻,歸無咎心中如約生出感應:最后的一百法,若是一味苦修,就算是十年八載載,也未必能成一法。
也正是在這個念頭升起的一瞬,小鐵匠將完美“反吞雙子珠”煉化完成的消息,傳至耳邊。似乎冥冥中自有天意,靜極思動的時候,到了。
三十六萬年來,越衡宗歷代先賢,能夠成就一品金丹的至少也有個數十人;但是包括五祖在內,于最后百法至多也只得了三十一法;以木愔璃的天縱之資,最終已只成就了二十七法,仔細數來,竟無一人達到三分之一以上的進度。
距離完法,差之甚遠。
但歸無咎卻不畏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