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場大爭,名為“清濁玄象”;而眼前之景,亦果然是清濁兩分,異常引人注目。
盡管當初是一對一之爭,而現在是一對二;當初是上下兩分,現在是東西對峙;論示現之形,當初是劍花亂雨,今日卻是蝴蝶振翅對上細流汩汩,單看表面,似乎截然不同。但是若真有見識過烏蘭河上那一戰的照影圖形,便立刻分明
眼前這一場斗法之格式,沿襲舊意。
軒轅懷與李云龍的那一場“精微演算”之戰。
魅影翩然,杜念莎、寧素塵并肩而立,相距不過丈許。寧素塵的右掌與杜念莎的左掌遙遙相對,掌心之間,一陰一陽,一虛一實,兩道“鉸鏈”緊緊纏繞,將原本各自為戰的二人,凝成一個渾然如一的整體。
二人另一只手掌,皆蓄勢向前。
杜念莎一身上下,七色流轉;掌心所溢,宛若蝴蝶紛飛;而寧素塵氣機卓然一體,瑩白洗練,神通示形,卻是萬花葳蕤,繽紛迷人。二者相合,倒是好一派“蝴蝶穿花”之妙相。
一門大神通手段,賣相上佳固然是好;若是不以此為能,只要切合實用,便是上善神通。
杜、寧二人之法,顯是表里兼收,并非繡花枕頭。
這一條,單從那蝴蝶運行之軌跡,便能窺得端倪。若是未入三十六子圖,除卻寥寥數位杰出人物之外,其余有一個算一個,只消目光稍微盯住兩三只蝴蝶的動作變化三無息,只怕就要昏厥過去。
眼前戰況,顯然是“東風壓倒西風”之勢。李云龍之水象周流雖然玄奧,但是至多只占得大勢三分。
這是理所當然的。
杜念莎、寧素塵聯手,勝過木愔璃甚至魏清綺不是難事。而以魏、木二人之道行,在功行至高的數人手上,也足可堅持甚久。兩相抵過,自然是有勝無敗才對。
若純以勝負論,尤尚有說。
譬如圣教利大人,排名一十三位,尚要較杜、寧二人高出一位,考較勝負,若是其動用“丹元九振”的根本道術,打出一個和席樂榮、李云龍相當接近的場面,并不為難。
但這并不意味著若是二、三個利大人聯手,便能與御孤乘、李云龍等人較量了。對于這一點,縱然是利大人本人,亦有著清醒的認識。
一加一未必等于二。戰力更強之人,始終牢牢把握著主動權。諸如“天鉞”、“一劍破萬法”之類的手段使出,輕易便可瓦解你的聯手之勢,從而批亢搗虛,各個擊破。
而杜、寧二人卻是規避了這一要害,二人所持秘法運轉,儼然如同一人。其實從規模上化解了制約。
所以“稱心如意”之上,雖然二人驚詫于李云龍的自信從容,亦推斷出此人必身懷足可自恃的倚仗。但是這一戰,依舊勝算極大。
眼前形勢,與推測大致相同。
就在此時,情勢忽變。
李云龍雙掌亂舞,所顯化的混沌水象,原來縱然綿密堅韌,但到底居于下風;此時其卻勢頭猛然提升一截,將原本三七分的局勢陡然拉近了一些,接近于四六,甚至略有超過。
至于其面目,依舊是無悲無喜,泰然自若。先前固不曾因落在下風而有半分焦躁,此刻也不曾因為略微扳回局面而略有自得。
杜念莎暗中傳音道:“寧師姐,此人方才似有留力?”
雖然如此發問,但杜念莎隱有直覺,似乎……并不會如此簡單。
須知二人斗的是“變化”之道,非如拔河一般單單考較蠻力。演算之道上,退一步便等若是一萬步,一個不慎,便是一瀉千里的局面,想要扳回,勢必靡費極大代價。她不信對手會如此弄險。
面對這一層次的對手,就算自信再如何了得,輕易弄險,也失之輕佻。
寧素塵雙目一瞇,面目至脖頸以下,似乎一道瑩白淺綠的光華一閃而逝。
如夢如醉的一眩,寧素塵現出訝色。
她所修道術,乃是以七情五性為橋梁,感通內外,乃是越衡四祖所傳法門。
越衡四祖走上此道,乃是因其玲瓏之心的天賦,落葉傷情,興衰消長若合符節。但是她卻不愿此法門囿于資質之限,著意將其提煉出來,化作一門道術。只是此術雖然潛力甚大,但是所需前因步驟也不可小覷,直至寧素塵出世,才算得上此法第一個真正的“門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