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道尊開始演示劍術。
三個紀元的劍道,是何等浩瀚?
一招一式,一勾一劃,其中所藏妙理,多半都是當今道傳所無。與之相較,當今遺篇之古飛劍傳承、道門四十九劍陣的一鱗半爪,就算補充完全后,也不過是其整個規模的百分之三四。
甚至將辰陽劍山劍術、黃希音、御孤乘等人新近發明的虛劍神通忽略不計,這前古兩個紀元的道術資糧,竟然較之當今本土仙門、妖族的傳承更為豐厚博大。
其實這并不例外。
因為前古紀元最盛之時,道術傳承完整的“隱宗”層次的存在,幾乎達到了五百家以上。
如今圣教一統,隱宗暫避鋒芒的時代,不能不說圣教的道術不高明其匯同合流,的確是將本土道術推進到前無古人的新境界但就像第五道尊和歸無咎方才的一番交手道理相同;你之“一劍破萬法”法門固然集約集中,推陳出新、登峰造極,將萬千食材取其精華,制作成了一道佳肴;但是以本身原材的豐厚程度而論,最終的成品,其多樣復雜的程度勢必縮水。
對于志在采摭原材的歸無咎而言,古勝于今,亦是理所當然。
最初時第五道尊似乎有些許不放心,約莫在三月之后暗中觀察了一回。但見歸無咎神意飽滿,一直處于“從善如流”的精微定中,這在放下心來,將畢身所學,一一展示。
歸無咎心中《念劍演化圖》全力發動,勢如饕餮。
同時心意浮泛,幾有神采飛揚之躍然。
求得第三、第五道尊成道地的遺澤,按照歸無咎事先的想法,不過是查漏補缺,汲取空蘊念劍中一絲尚未獲得的精華而已;未想收獲竟如此之巨,等若將自己的積累,平白又增加了兩倍!
美中不足的是,因為歸無咎鍛煉蘊養的核心得自荒海的原始空蘊念劍,其實是在前古紀元的道術中成長起來的;其履歷中必有采鑒萬法的過程,這勢必會構成重復。
換言之,歸無咎所得,乃是商乙和第三、第五道尊并未做到、而《念劍演化圖》卻能做到的那一部分。
所以,雖然新得之資糧達到了歸無咎既往積累的兩倍之多,但是能夠被《念劍演化圖》消化利用的部分卻少了許多,約莫只有一倍上下。
饒是如此,成就近道后快速奠定道境的根基,也從今日得以扎下了。
……
時光荏苒,三十六年彈指過。
第五道尊的最后一劍,霞光萬道之后,如雨過天晴,悄然收勢。
歸無咎沉默不語。
面上如流光溢彩,寶光隱隱。
他心中一聲嘆息。
入道至今,還有哪一個環節的收獲能夠與今日相比?思來想去,答案是
并沒有。
無意之間,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啊。
原以為,將空蘊念劍所得之資糧增長一倍,直至道境成立,已堪稱滿載而歸;換作任意一人在此,早已歡喜無限。但沒有想到,這只是開始;真正的收獲,還在后面。
這得益于兩件事的鋪墊。
其一,《念劍演化圖》的無限精確。能夠被吸收進入《空蘊念劍》體系的有用之物,不會有一絲逸漏;而無用之法,也不會有一絲混雜。
其余人如第五道尊,就算同樣掌握了快速習得天下道術傳承的法門,但是其下一步的汲取吸收過程,卻只能任本心而為,做不到極限精確。
其二,歸無咎因“借道對證法”為黃希音鋪路之故,對于不能匯入“空蘊念劍”的道術,亦一貫的用心揣摩,并對于其分門別類、源流門徑,自有一套觀辨之法。
換作旁人,就算掌握了如《念劍演化圖》一流的至寶,對能夠匯入自己核心道術的部分當然留心;無用的那一部,只怕就棄如敝屣了。
正因為如此,在第五道尊展示完畢之后,一個念頭撲面涌來,異常清晰而完整
合三紀元之道術,能夠納入空蘊念劍大道和不能納入空蘊念劍的部分,多寡幾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