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分秋色。
就某一門道術而言,或許這一門道術相距劍術較近,又或者劍術中距空蘊念劍的義理較近,能夠汲取的資糧便多一些;某一門相距劍術神通較遠,所能汲取的資糧便少一些,并無定理。
甚至本紀元的收獲,歸無咎得其十之八九之后,亦并未能夠得出“總量等分、合用與不合用各占一半”的念頭。
但是隨著基數進一步擴大,達到三個紀元的道術傳承,這一心念立刻快速的清晰起來。
這不是發現了一個巧合那么簡單。
可以說,直至此時此刻,歸無咎才真正明悟了萬法歸一的至理,空蘊念劍的真諦。
辰陽劍山八道,乃是以唯實唯理之法,觀唯心唯識之劍,最終虛實兩分,能夠經推演之法正反證得的,為實脈八劍;不能證得的,為虛脈八劍。
縱然有無數人領悟了虛劍之道,人人自成八劍,宛如萬千分光照影,但總數依舊是八,實劍八劍,依舊穩占半壁江山。
按照這個路子,歸無咎的空蘊念劍,當屬虛劍中的殺劍一脈。
因唯實唯理之法與唯心唯識之劍道并為真流之故,歸無咎自然以為,這是劃分門徑的不二法門。
直至今日,才知非是。
譬如蕓蕓眾生萬民,以國籍論,或是晉人,或是楚人。或是其余國屬之人,或是無屬山野之民;以男女論,或為男,或為女;以長幼論,或為成年,或為未成年。
諸如此類,雖然門徑不同,但只是分辨的角度有所區別,并無對錯之分,亦不能說哪一種分法層次更高。
今日才知,每一種道術走到極致,都不脫于“一分為二”這四個字。
能夠為己法體系所容者是一半;與自身體系絕不相通者,是另外一半。
換言之,空蘊念劍,不僅僅是一門神通,更是一門與辰陽八劍等量齊觀的大系,當中所容納的劍術分枝,理應不在辰陽劍山之下;而《念劍演化圖》,亦不僅僅是一道工具,而是可堪媲美唯實唯理大道的大道之輪廓。
從歸無咎的視角來看,可以將天下劍術真流,命名為“空蘊念劍”和“非空蘊念劍”兩部,一如辰陽劍山之實八劍與虛八劍。
抱定了萬法歸一的宗旨,每一人的道術走到盡頭,都能看見這種“兩分”。
只是用唯實唯理大道拆解,較為容易;若要獨樹一幟,極難成功。
歸無咎隱然有所預感,自己極有可能是第一個做成這一步的人。
只是又有一個念頭在心中浮現。
當年傳法于商乙的那位,掌心浮現一十六珠。是他也走了唯實唯理之道劃分天下劍術門徑,還是無論如何分法,劍道皆能成就一十六法的格局?
如自己的空蘊念劍,亦能成就八道;不入空蘊念劍的真劍,同樣能劃分八道;只是不同于辰陽劍山“天空幻化、妙心殺絕”之名?
若是前者,幾乎可以說自己完全突破了“空蘊念劍”前法的界限,自立門戶也未嘗不可;若是后者,則說明自己的空蘊念劍演化之路,尚有步驟要做。
如若功成,等若自己儼然成為一門不亞于辰陽劍山道術的創始人,等同于辰陽初祖的地位。
正在歸無咎沉思之際,第五道尊忽然笑道:“時辰到了。”
“你是否愿意與我同行?”
歸無咎回過神來。
如今以他的心性,就算所得再巨,面上也看不出絲毫變化,只是淡淡道:“道尊往何處去?”
第五道尊指了指對面山頭,道:“每隔百載,我都要與一人論劍比試,分個高下。說來也是巧合,予你演練全體道術之后,恰好百年之期已至。”
歸無咎心中微動,道:“第三道尊?”
第五道尊點了點頭,道:“你果然早就知道了。”
歸無咎收拾心情,笑道:“樂意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