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來這便是他所言的“殺法”和“御法”。
“殺法”之用固然是主攻殺無疑,但這“御法”卻并非防御,而是暗藏獨特的玄妙法力,令殺法和禁法在悄無聲息之間互相顛倒。
若單單是正面放對,同等法力之下,第三道尊的空蘊念劍威力教歸無咎的劍法遜色不少,第五道尊的封印法足可阻遏;但劍心一道,惟心惟微,念動即變,轉折之敏銳在第五道尊之上。
所以直接運使一劍破萬法的手段完全無用,須得損益變化。
歸無咎凝神觀看,第三道尊如何對敵。
第三道尊劍訣一掐,口中念念有詞,體現出最原始的“本于咒術”的味道。
一道玄虛莫測的劍氣,從第三道尊食中二指激射而出,然后迅速的歸于無形,隱匿虛空之后,分化成一千零二十四枚米粒大小的圓珠。
這其中的五百一十二粒圓珠,若非深明此劍者決不可見,其陡然放大數十倍后,宛若深藏虛空的“水泡”,在空中緩緩游動。
當然,若是其游動速度過快,引起空間波動的征兆,同樣能夠被敵手以“反觀法”察覺。
所以其不能主動迎敵,而是在天中自由游蕩,等候敵手撞了上去,等若中了一道極微小的空蘊念劍。
而另外五百一十二珠,卻是附著在第三道尊新近顯化的五百一十二道飛劍之上,漫控舞空。
儼然是將空蘊念劍當成雷道禁法一樣,附著在神通及兵刃之上。
五百一十二個水泡在虛,五百一十二枚飛劍在實,沿著特殊的軌跡行走,構成一道森嚴大陣。只中一劍,雖無完整空蘊念劍一劍殺人的神威,但其效用也非尋常神通可比。
歸無咎腦海中轟然一震。
原來如此!
歸無咎震動的,不是此法之威能。同境界下,歸無咎自己的新空蘊念劍遠勝于昔,直接就可壓倒一劍破萬法的法門,根本不需要以變化取勝。
以一道劍意等量分割,也不算是什么了不起的手段。
別的不說,歸無咎劍意散發,最終覓得那飛鳥之象就是第三、第五道尊成道地的幻象門徑,其劍術發散稀薄,不是千數,而是千萬分之一。
真正令歸無咎震動的是,那一千零二十四道分枝,每一劍都有細微差異,并且圓滿規整,自成體系;劍劍之間,構成獨特的聯系。
歸無咎立刻敏銳的察覺到一件事。
并且胸中許多疑竇,渙然冰釋。
作為荒海星月門傳承的空蘊念劍,便是一步成就完整的劍形;碎劍迎敵,每一劍皆有滅殺同階的威能。其后隨著功行漸深,劍術依次遞進,不過是一定時間內所能動用的次數愈多而已。
歸無咎繼承此法之后,經念劍演化圖推演的改良空蘊念劍,這一特點也并未變化。
但眼前第三道尊,卻并非如此。
歸無咎本能的感受到,第三道尊極有可能是依次習得那一千零二十四劍,最后串聯為一,才匯通成了“空蘊念劍”本體。
這才是空蘊念劍真正的“軀干”和“血肉”,又或者說是至高劍道中“形而下”的門徑,可堪開示后學者。
當年第三、第五道尊激戰之后,落于荒海的,只是一枚劍尖。
劍尖者,乃是其最精華、最核心的部分,但是其枝蔓根基,卻都不存了。
歸無咎以這“劍尖”為根基、汲取萬法鍛煉成的新空蘊念劍,無論精度、深度、純度都在第三道尊的初始空蘊念劍之上;唯獨厚度和完整性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