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點直接崩盤的那種!
前幾年,謝氏集團手上的地產資產加起來的總價值達到了5700億,驚不驚人?!
但更驚人的是,謝氏集團的負債高達4200多億!
也就是說,謝氏集團的資產凈值,只要不到1500億!
而更要命的是,謝氏集團的很多地產資產,為了從銀行等金融機構貸款,都已經被抵押出去了!
如此高的負債率,還有各種抵押貸款,如果中間有一個環節出問題,現金流出現斷裂導致還款失敗,那很可能就會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
整個謝氏集團都會在頃刻間轟然倒塌!
好在最后謝建林果斷的斷臂求生,一批批資產瘋狂的對外出售,大手筆的去償還債務,把負債率壓到了50%左右,這才穩住了謝氏集團的局面!
要不然現在還有沒有謝氏集團,謝氏集團還姓不姓謝,都是一個問題呢!
而雖說負債率壓下去了,那也只是把高風險降到了中風險罷了。
對于地產商而言,負債的問題是不可能從根本上去解決的,也沒有哪個地產商有那個實力去全部償還掉,能把負債率壓到80%以下,就算很不錯了。
謝氏集團直接壓到了50%左右,這基本上已經是地產行業里面的佼佼者,也是一種實力的象征,同時也是謝建林的魄力驚人,廉價賣起資產來真是連眼睛都不眨!
而目前謝氏集團的有息負債還有1800多億。
其中短期借款6.3億,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近700億,長期借款900多億。
而眼下謝氏集團其手上流動的貨幣資金大約500億。
因此可以預見的是,如果出現大規模債券的集中兌付,稍有不慎,謝氏集團將陷入違約的窘境。
所以,90億的資金,并不是那么好動的!
但如果是可以用資產跟投,那就好說了
謝氏集團別的不多,公司旗下的資產那真是數不勝數,光千達廣場就有近四百家,遍布全國。
幾千億的硬資產,那可不是空穴來風。
雖說其中有不少的資產都進行了抵押貸款,但經過前幾年的斷臂求生后,這方面的窟窿早已經填補了不少,提前還貸所需要的資金并不是很多,總比一次性拿90億現金出來要少不少。
更重要的是,把資產轉出去,這很符合謝建林的戰略方向!
也就是由‘重資產’向‘輕資產’調整的戰略計劃!
原本謝氏集團的地產項目,例如一個千達廣場在立項之初,就都是由謝氏集團自身去選址、談判、設計、拿地、建造,再到后面的招商運營等等,全部都是由他們自身包辦。
這個就是之前謝氏集團的核心‘重資產’模式,產權等等也全部都在自己手上。
重資產模式,好處就不多說了,但有個很明顯的弊端。
那就是項目的建設周期長、前期資金需求量巨大。
這就導致,如果謝氏集團想要擴大規模,那就得不斷的跟銀行去抵押借錢,用銀行的錢,去支撐集團的快速發展。
對于謝氏集團來說,不斷去重復這個模式,就意味著負債率會越來越高,風險也在不斷累加。
前些年的高負債,根本原因就在于這里。
在以前,這個模式之所以能玩的轉,完全取決于銀行,或者說政策。
以前銀行對這方面的審核有點寬松,并且這方面是他們一個不小的利潤點,他們自然樂于促成交易的達成。
對雙方都是好事。
只不過眼下么,在“住房不炒”的政策下,銀行的放款收緊了!
不僅沒有以前好貸款了,而且貸款成本也大大提升!
貸款成本的增多,無疑就又極大的增加了風險。
因此,轉型成為了謝建林迫在眉睫的一件事。
不僅僅是他,所有的地產商都在尋找新的門路!
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