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莎卻不像珍妮弗這么羞澀,很直白地說道:“那么厲害的一個家伙,就是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再見到。我可不打算去加州,你舅舅不是他的私人律師嗎?到時候幫我寄一些簽名照回來。而且,如果你能把西蒙·維斯特洛從珍妮特·約翰斯頓手中搶過來,我到時候親自飛去洛杉磯幫你開慶功派對。”
珍妮弗聽麗莎越說越離譜,羞紅著臉伸手過來:“你胡說什么啊。”
麗莎張了張嘴,一口整齊的白牙作勢在想要捂自己嘴巴的小手上咬了下,把珍妮弗嚇開,才笑道:“我只是把你的心里話說出來而已,要加油哦,珍妮。”
“我決定接下來十分鐘都不再和你說話。”
麗莎呵呵笑著,見珍妮弗真的不再理會自己,無所謂地開著車子。
過了一會兒,再次瞟了眼副駕駛上的好友,見她開始消退的紅暈臉龐上還帶著些擔憂,突然又道:“沒必要這么擔心,我覺得,這部電影,或許就只是給那些毛頭小子們看的。”
隨著影片的首日上映,《蝴蝶效應》的影評也大規模出現在各種媒體平臺上。
“《羅拉快跑》之后,西蒙·維斯特洛再次以自己出色的想像力為我們構建了一個探討人生無數種可能性的精彩故事。《蝴蝶效應》讓我意識到,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由時間長河中無數個點點滴滴構成,你無法改變,無法擺脫,無法反悔。真實的人生,注定只會有一種結果。”
這是彼得·巴特勒在第二天的《洛杉磯時報》上發表的影評文章。
雖然在觀影過程中,彼得·巴特勒對這部影片的觀感與遠在東海岸的珍妮弗兩女類似,但他還是寫出了一篇表示認可的文章。
不過,彼得·巴特勒之外,北美的太多影評人就顯得非常不客氣,完全是一邊倒地表達著自己對《蝴蝶效應》的厭惡。
“沒有人可以拯救這些無聊地重復片段。”《綜藝》
“在《大河邊緣》和《局外人》等影片中都有著精彩表演的馬特·狄龍,挑選這部電影真是自己人生中最大的一個錯誤。”《娛樂周刊》
“悲觀的主題,混亂的敘事,無聊的角色,這真是最近一段時間最讓人感覺無趣的一部電影。”《電影沙龍》
“西蒙·維斯特洛或許想要通過《蝴蝶效應》表達一些更加深刻的哲學思考,但結果卻只是淪為一部完全沒有任何意義的無聊影片。”《紐約觀察者》
“……”
“……”
在這一系列差評里,當初引發對西蒙質疑的《紐約時報》撰稿人馬克·霍靈頓更是再次冒頭,毫不客氣地表示‘《蝴蝶效應》完全是一部非常愚蠢而又自命不凡的混亂影片,我完全無法理解西蒙·維斯特洛到底想要通過這樣一部讓人生厭的電影表達什么’。
《羅拉快跑》的大獲成功終究有著太多偶然因素,因此,《蝴蝶效應》的票房表現對于西蒙在好萊塢的后續發展也就顯得至關重要。
甚至,還只是周六,面對《蝴蝶效應》的一邊倒差評,羅納德·戈德伯格就迫不及待地打電話過來,希望能組織一次《死神來了》的制片會議,他想要親自參加。
這顯然是違背了雙方當初簽署的協議。
顯而易見。
如果《蝴蝶效應》最終票房失利,西蒙手中正在推進的三個項目,都會受到非常嚴重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