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制的觀眾評分:7.7。”
“受到《羅拉快跑》影響選擇觀影觀眾比例:81%。”
“未受到評論影響觀眾比例:33%。”
“認為影片受到媒體不公正評論觀眾比例:76%。”
“觀影后計劃向朋友推薦觀眾比例:69%。”
會議室內。
只是看完眼前這一組數據,彼得·桑德斯就已經大致明白《蝴蝶效應》的次周票房走勢為何會出乎所有人預料。
調研報告最后也明確指出,相對于鋪天蓋地的媒體差評,《蝴蝶效應》在觀眾群體中的口碑要高出太多,7.7的觀眾打分,基本上已經屬于一部優秀電影的范疇。
同時,由于《蝴蝶效應》的觀眾群體偏向年輕化,這部分人平日里很少閱讀報紙,更傾向于朋友推薦選擇觀影目標。因此,媒體一邊倒的差評對影片票房的影響遠沒有福克斯預估的那么大。
報告還推測,由于《羅拉快跑》的人氣為《蝴蝶效應》帶來了非常龐大的潛在觀眾基數。一部分觀眾雖然受到首周的媒體差評影響暫時放棄觀影,但在影片觀眾口碑傳開之后,依舊重新選擇進入影院,這同樣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影片次周末僅有17%的微弱跌幅。
好萊塢大電影公司重點發行的影片基本上都會進行類似的觀眾調研。《蝴蝶效應》次周末票房出爐之前,這些數據就已經存在。
只不過,媒體針對《蝴蝶效應》的差評轟炸實在是太猛烈,福克斯上下所有人都沒能因為這些數據生出太多安全感。
現在,影片票房結果已經出爐,再通過數據反推原因也就顯得輕而易舉。
歸根結底。
電影終究是一門如同天氣一樣難以預測的高風險生意。
彼得·桑德斯看完報告,抬起頭,宣發部門的一位高管正在發表著自己的觀點。
“羅納德,這些之外,我覺得,我們完全可以通過輿論調控盡可能渲染媒體差評與影片票房之間的強烈反差,讓人們相信《蝴蝶效應》受到了非常不公正的對待,甚至,我們可以暗示有人在故意抹黑這部電影,這樣能夠最大程度地激發觀眾的同情心和逆反心理,引導更多人進入影院。”
羅納德·戈德伯格聽完,認可地點頭,道:“尼克,你盡快做一份詳細的執行方案出來,我會讓紐約那邊予以配合。那么,暫時就這樣,大家各自去忙吧。記住,我這個周五就要看到《蝴蝶效應》的放映銀幕增加到1700塊以上。”
本就是一次宣發策略調整會議,彼得·桑德斯只是由于直接負責《蝴蝶效應》的制片副總裁身份才被喊來,整個過程中都沒有發表什么觀點。
聽羅納德宣布散會,彼得·桑德斯也跟著起身,正要隨眾人一起離開,卻被羅納德·戈德伯格叫住。
“彼得,《蝴蝶效應》接下來的宣傳還需要西蒙·維斯特洛配合,你負責聯系這件事吧。另外,我記得丹妮莉絲影業還在籌備一部愛情片,你重新讓人做一份評估報告給我。”
彼得·桑德斯點頭答應著,等羅納德·戈德伯格離開,他抬腕看了下手表,時間才剛剛上午九點鐘。
與此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