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而言,以伊格瑞特公司千億美元級別的巨額估值,西蒙·維斯特洛在四巨頭的合約之外,只是拿出了80億美元的股票就能保持這家公司至少三年時間的行業優勢,相對來說依舊非常劃算。
要知道,進入2月份,作為維斯特洛體系核心的科技三巨頭之一,思科的市值已經輕松突破1500億美元,直奔2000億美元而去。
發展勢頭和壟斷格局絲毫不亞于思科的伊格瑞特公司,IPO估值就已經達到千億,上市之后,或許也將是一家2000億美元級別的超級巨無霸。相比這份收益,哪怕是全部的250億美元獎勵計劃,其實也完全值得。
感慨驚嘆之中,自然也不缺少質疑。
對于大部分普通公眾來說,大家最大的疑惑,還是伊格瑞特公司真的值1000億美元嗎?
很多記者針對這個問題開始深入挖掘。
很快有消息消息。
東海岸的紙媒巨頭《紐約時報》在2月19日的周日版上特意做了一個相關專題,其中涉及到的核心信息比伊格瑞特公司1000億美元的估值還讓業內人士驚訝:伊格瑞特公司1994年度的營收,將達到恐怖的百億美元級別。
相比伊格瑞特的成立期限,五年時間從零開始創造百億美元營收,只要稍微對此有些概念的公眾都應該明白這是多么可怕的一項數據。
現階段大部分歷史悠久的世界500強企業營收都還達不到100億美元。實際上,根據去年的數據,《財富》雜志的世界500強企業,營收門檻只有18億美元,而500家世界各地的企業當中,營收達到100億美元的,只有97家而已。
伊格瑞特公司只是成立了五年多時間就已經實現了很多企業幾代人都無法企及的目標,這怎能不說是一種奇跡!
哪怕是新科技領域行業內,就拿逐漸與伊格瑞特有著諸多業務重合的微軟來說。
微軟的財年是從前一年的7月份到第二年的6月份。
1993年7月到1994年6月的1994財年,已然成立20年之久的微軟公司,全年營收也只有56.3億美元,年度凈利潤為12.9億美元。
這份數據,其中的營收部分只是與伊格瑞特1993年一個自然年的54.1億美元的營收相當,而且,微軟1994財年的營收增長只有31%,相比起來,突破百億美元營收的1994年,伊格瑞特的年增長率依舊達到堪稱恐怖的100%水準。
另一方面,根據去年年初公布的數據,伊格瑞特公司1993年度的虧損額為3.9億美元,這似乎遠遠無法與微軟超過10億美元的凈利潤相比,然而,誰都明白,這只是因為處在高速成長期的伊格瑞特需要進行各方面巨額開支投入的緣故。
仔細審視伊格瑞特的業務就不難發現,除了一直在燒錢而虧損嚴重的電子商務業務,另外的幾大核心,軟件業務、數據中心業務、廣告業務等等,毛利率都非常高。綜合起來,如果伊格瑞特一心追求利潤,這家公司的凈利潤率至少也能達到與微軟相當的水準。
按照微軟上一個財年23%的凈利潤率計算,伊格瑞特百億美元級別的營收,理論上可以輕松做到超過20億美元的凈利。
之所以暫時沒有賺取利潤,主要是因為伊格瑞特更看中企業的成長性,因此在技術研發、產品營銷等方面進行著不計成本地巨額投入。
即使如此,根據《紐約時報》文章的分析,伊格瑞特的賺錢速度,明顯已經超過了花錢的速度,相比1993年,剛剛過去的1994年,無論是否為了IPO考慮需要做出一份漂亮的財報,伊格瑞特公司都很可能出現一筆不小的利潤結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