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紐約時報》的文章發布,五年時間實現百億美元級別的營收,哪怕是一些專業的財經媒體都不得不對此產生質疑。
然而,事實似乎確實如此。
事情的關鍵,還是壟斷!
伊格瑞特公司聯合思科和美國在線三巨頭,在過去五年內一起開創了互聯網產業,迅速將美國乃至全世界引入了信息時代。
這一點毋庸置疑。
因為先期優勢,思科幾乎壟斷了專業路由器和交換機市場,美國在線在ISP領域的市場份額也遠超哪怕是ATT這樣的老牌巨頭,至于伊格瑞特,不僅壟斷優勢更強,而且涉及領域更廣。
首先,伊格瑞特幾乎掌握了所有互聯網基礎工具軟件,因為提前筑起的完善專利壁壘,當下可謂別無分店。
掌握了定價權,價格也自然高昂。
新科技浪潮如此洶涌,只要你想要進入這一領域,只要你想要創建網站,就離不開伊格瑞特的一系列基礎工具軟件,這完全就是巴菲特設想中最理想的‘收費橋梁’,而且是面向全球市場獨此一家的收費橋梁。
而且,隨著伊格瑞特在軟件業務上從傳統的賣斷到全新的‘收租’式訂閱模式進行轉變,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盜版損害。
哪怕是一家躲在非洲犄角旮旯里的網站,你是不是使用了盜版軟件,只要查詢一下訂閱信息即可,沒有訂閱正版軟件的,首先你的網站不可能出現在伊格瑞特公司旗下的各種推薦系統當中,其次,還可能將面臨伊格瑞特隨時而來的訴訟。
因此,只要是想在互聯網領域有所作為的企業,都必須向伊格瑞特公司的‘收費橋梁’繳費。
過往幾年,全球范圍內大大小小的互聯網企業已經達到數以十萬計,只是這些企業,不知不覺中就為伊格瑞特的軟件業務貢獻了數十億美元的營收進賬。
隨即,還有廣告業務。
憑借西蒙記憶中成熟的商業模式,不需要進行太坎坷地摸索,幾年時間下來,伊格瑞特公司的廣告業務已經非常完善地分為門戶網站廣告、社交網絡廣告、搜索引擎廣告和廣告聯盟計劃四部分。
因為IE瀏覽器給伊格瑞特公司帶來的接口壟斷優勢,維斯特洛體系之外的企業,想要獲得更多網絡流量,就只能向伊格瑞特投放廣告。
這其實也相當于又一個‘收費橋梁’。
而且,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網絡廣告客戶已經不止局限于新科技公司,傳統產業也開始紛紛向這一領域進行廣告投放。
1993年度伊格瑞特公司的廣告營收就已經達到11.5億美元,以1994年度整個行業的沸騰程度,這方面業務的增長只會更加瘋狂。
媒體大致估算,只是軟件和廣告兩項業務,1994年的營收總和可能就要超過1993年度伊格瑞特的全年營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