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1996年度的美國大選投票正式開啟,克林頓民調連續多月持續碾壓多爾的情況下,一切都顯得波瀾不驚,甚至影響到了民眾的投票欲望。
當天投票結果出爐,比爾·克林頓以49%的支持率和多達379張選舉人票輕松勝選。
另外兩位對手,共和黨的鮑勃·多爾只獲得了41%的公眾選票和159張選舉人票。而又一次出面攪局影響力卻大幅下降的第三黨派候選人羅斯·佩羅,這次僅拿到了8%的選票,選舉人票自然一張沒有。
因為太順理成章,這次選舉也創下了1924年以來最低的投票率,只有49%的美國民眾進行了投票,也是半個多世紀以來投票率第一次低于50%。
另一方面,比爾·克林頓取得第二任期,還打破了自富蘭克林·羅斯福之后民主黨總統一直無法實現連任的魔咒。
大選年的總統選舉總是掩蓋議員換屆和州長角逐的風頭,這次也一樣。
不過,對于美國精英階層來說,大家可一點都不會輕視另外的兩方面。
相比總統大選的勢如破竹,共和黨在國會兩院和州長選舉方面,依舊保持了自己的優勢,一如兩年前中期選舉的‘鐘擺效應’,這次民主黨沒能在國會和地方選舉上取得同樣的勝利,關鍵一個原因就在于大批民眾故意投下了分裂票。
克林頓上臺以來,美國經濟強市復蘇,四年時間新增就業破千萬,失業率也從布什時代的接近8%下降到5%,這也是十年來的最好狀態。不過,總統夫婦在第一任期不斷爆出的丑聞,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選民的糾結。一方面認可克林頓的執政能力,一方面,又下意識在國會和州長選舉方面投票對克林頓進行牽制。
根據聯邦各地投票站的統計,超過13%的克林頓支持者,都選擇將國會或州長方面的選票投向了共和黨。13%的比例乍一看似乎不多,計算下來,足以讓很多地區的選情出現根本性逆轉。
總而言之,美國未來四年,還將表現出白宮與國會的拉鋸分裂狀態。
同時,很大程度上也讓共和黨對克林頓的私料更加窮追猛打,以至于在曾經的歷史上出現了拉鏈門丑聞,再次上演美國總統遭遇彈劾的奇觀,甚至后來副總統戈爾參與總統大選,為了避免受到牽累,故意避開表面上合作無間了八年的克林頓,不讓對方替自己助選。
大選結果出爐第二天,首先還是資本市場給出了最直接反饋。
比爾·克林頓的連任顯然意味著過往幾年的經濟政策得以持續,因此屬于一大利好,11月6日當天,道瓊斯指數大漲了1.5%,更加惹人矚目的納斯達克指數,單日漲幅更是達到2.1%,從開盤時的5315點暴漲至5426點。
紐交所和納斯達克的兩只龍頭,丹妮莉絲娛樂和伊格瑞特公司,市值因此雙雙再創新高。
丹妮莉絲娛樂市值在10月中旬突破5000億美元之后,隨即出現震蕩,一度再次返回4000億美元區間,不過,11月6日當天,依靠1.8%的單日漲幅,丹妮莉絲娛樂集團市值在當天收盤時最終達到5263億美元。
更加搶眼的還是伊格瑞特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