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大宇和起亞三家,此前在韓國汽車行業占據的份額大概是四二二格局,總計超過80%。
因此也不難想見大宇為何會有如此激烈的反應。
對于大宇而言,如果能夠拿下起亞,兩相合并,就能正式與此前的韓國第一大汽車巨頭齊頭并肩,各自都是40%級別的市場。相反,失去起亞,甚至最糟糕的情況,被現代拿下起亞,大宇將徹底失去與現代爭雄的資格。
然而,現實是,大宇的金宇中顯然還是有些看不清韓國當下的局勢。
政治層面,韓國大選已過。
12月18日的韓國大選,經歷了亞洲金融風暴的摧殘,執政黨民心大失,金大中毫無懸念地奪得了新一屆總統的寶座。
沒有了選舉牽制,執政時間已經只剩下兩個月的金泳三當局也就不需要再顧忌太多。直白一些,如何處置起亞對金泳三所在政黨更有利,乃至對金泳三家族更有利,青瓦臺便會如何選擇。
對比大宇,三星集團當下背后站著維斯特洛體系乃至更多美國政經勢力。
該怎么選,幾乎不用有任何猶豫。
哪怕韓國民眾了解不多,韓國金字塔上層的這些人,確實很清楚美國對韓國的實際控制力有多強。而金泳三所在黨派雖然這次失利,下一屆想要奪回執政權,歸根結底,還是離不開美國的支持,或者,即使沒有支持,也不能被針對。
再說大宇,能給他們什么?
錢嗎?
另外,經濟層面,無論是大宇內部問題重重的財務狀況,還是,陳晴已然向金泳三暗示的一些安排,都確定了當局現在完全不用顧忌大宇的想法。
對于政客而言,這些在國內越發驕橫無忌的財閥,確實應該被捻滅幾個,殺雞儆猴。
于是,金宇中召開發布會抨擊當局針對起亞決定的第二天,12月31日,韓國的《朝鮮日報》就突然以特刊形式詳細曝光了大宇集團總計高達700億美元的巨額債務,指出大宇的經營狀況實際上已經岌岌可危,隨時可能如同起亞、韓寶等財團那樣陷入崩潰。
其他媒體迅速跟進,頓時讓大宇陷入輿論風暴當中。
要知道,哪怕這一年來媒體頻頻曝光諸如起亞、韓寶等破產財團的糟糕財務狀況,但如此龐大的700億美元債務規模,還是絕無僅有。甚至,如果不是有心人刻意收集,給出了非常詳盡的證據材料,公眾可能都不會相信大宇集團的債務竟然會如此龐大。
韓國財團最大的特點就是盤根錯節。
財團大量子公司之間錯雜紛亂的債務糾葛,哪怕是一些局內人,都不一定能搞清楚。
對于韓國民眾而言,國家此時的糟糕局面,被迫與IMF簽署的喪權協議,都是這些財閥肆意借貸導致的惡果。
當消息曝光,本就憋著一股火氣的大宇很快淪為千夫所指。
針對圍繞大宇的媒體輿論,這段時間都相對沉默的IMF駐韓國團隊也意外進行了公開表態,聲稱考慮到大宇集團存在的嚴重財務風險,IMF及相關救助資本將謹慎考慮對大宇的資金輸送。
這才是真正的殺招。
IMF的表態和公眾輿論的抨擊下,1997年的最后一個交易日,大宇集團相關企業的股價全線暴跌,甚至再次拖累韓國KOSPI大盤在IMF救助協議之后出現了單日最高的3.8%大跌。
韓國的這次危機,或者,整個亞洲的危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恐慌形成的多米諾效應,導致了資本一邊倒的做空和出逃,一如銀行遭遇擠兌。
現在,這種恐慌效應,襲上了大宇集團這個最新目標。
長期以來的肆意擴張讓韓國財團堅信‘大而不倒’的準則。
大概是在順風順水中待了太久,這些財團幕后的財閥家族逐漸忽略了一點,所謂大而不倒,不是企業自身不會倒塌,而是,為了避免巨大的社會負面影響,政府往往會盡力救助,避免這些大企業走向崩潰。
再簡單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