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點整,午宴正式開始。眾人暫停對話,聽領導一番發言,然后開吃,同時換了話題繼續聊。
自然繞不開最近的《致青春》。
2000萬的制作成本,預計超過2億的票房,單個項目盈利不會低于5000萬。說真的,不提那些大型國企,國內只說民營企業的話,有幾個一年能賺到5000萬以上?
實在是太暴利了。
華裔、光線、海潤等各家前幾年主要精力都放在電視劇上,現在,電影產業的前景已經頗為明朗,當然不能再遲鈍。
只不過,該怎么做,一時間也摸不清方向。
錦書最近幾年似乎做出了一連串成功事例,按照香港那邊的說法,跟風就是。
問題在于,事情根本沒有那么簡單。
普通人的感覺里,九十年代的中國電影應該是衰頹到了極致,一年沒幾部片子,也就張國師、馮褲子幾人能引起一些關注。
其實不是。
中國的電影產量其實一直都不低,每年都有幾百部之多。雖說大部分都是各大國有制片廠為了完成指標的注水作品,但希望冒頭一下沖擊院線拿拿票房的,也絕對不少。
然而,成功的為何就那么幾個?
原因非常復雜,一兩句話說不清楚。不過,有一點卻是非常肯定,電影沒那么好做。
那該怎么做?
“其實盜版還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海潤的劉總道:“《致青春》這次能賣兩億多,和那幾百人押運拷貝密不可分。我之前和山霖聊過,他們打算加大力度,將本來確保兩周內無盜版盡可能延長到一個月,至少做到不讓盜版全國性散開,為此還加派了人手各地巡視,避免那些押運員出紕漏。”
榮信達的女創始人李總感慨又好奇:“幾百人的隊伍,應該很花錢吧?”
劉總搖頭:“沒你們想象的那么多,按照這次大概300人計算,一個月時間,工資加上差旅住宿,每個人大概2000塊,300人就是60萬,和2億多的票房比起來,60萬可不算什么。”
李總發現一個問題,追問道:“平時呢,這些人總不能用過就辭掉吧?”
劉總笑道:“錦書一直養著的,雇傭的都是退伍軍人,平時還能當當保安。山霖也說了,如果我們需要,可以隨時調用,不過費用肯定是要收的。”
大家一起點頭。
光線的王總又是感慨:“其實,我就想,國家要能花大力氣徹底壓下盜版,就像美國那樣,聽說正版錄像帶的收入比電影票房還高,還有電視播放,國內如果能規范一下,那影視產業就徹底起來了。”
星美的覃總搖頭:“老王,你這是奢望。國內VCD產業,幾百億的規模,怎么撐起來的。禁絕了盜版,老百姓又有多少能買得起正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