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電影行業此前也是限制重重,而且被好萊塢打得落花流水,國產片基本沒了存在感。然而,就是最近幾年,韓國電影產業改革的同時,年初的一部《生死諜變》,暑期的一部《共同警備區》,一舉讓韓國電影重新奪回了被好萊塢占領多年的高地。
兩部電影的共同特征,就是大投資大預算的重磅炸彈。
其實,中國這邊,此前再次開創了一個國產片票房紀錄的《英雄》,也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只不過,對于《英雄》,國人更多津津樂道的,還是這部電影在海外的表現。去年暑期中美首先上映的《英雄》全球發行已經徹底收官,影片最終的全球票房高達2.31億美元,比原時空中多出6000萬,折合人民幣更是高達19億元,直接超越了1998年度的內地總票房。
因為海外太風光,內地也是破紀錄的超過3億人民幣票房,似乎就不再顯得過于惹眼。
然而,事實就是,大片激活市場的能力,顯而易見。
再看韓國那邊,乃至好萊塢九十年代以來在全球范圍內的迅速崛起,其實都是依靠大片,國內該怎么做,也就不言而喻。
任景兮在自己公司處理了一些日常,下午三點鐘,趕往附近的錦書總部,和同樣出席的其他幾家負責人一起參與探討接下來該如何推動這項大片策略。
眾人首先達成一致的一點是,接下來的大片計劃,肯定要優先面向國內。
這當然不是說大家不眼饞海外市場。
因為匯率緣故,就像《英雄》,折合高達19億人民幣,簡直都有些夢幻。
然而,海外市場不是那么好進的。
就像香港那邊,沖擊好萊塢也持續了幾十年,只是在最近幾年的功夫熱之下,才開始出現一些賣座影片。
這種趨勢未來是否能夠長期維持,完全未知。
總之,如果這邊從一開始就心心念念著海外市場,難免顧此失彼,最后一個市場都得不到。當然了,做出這項決定,主要還是那位陳小姐發話。
確定主要面向國內,隨即就是制作體量。
譬如《英雄》那種折合超過2億人民幣的開支,肯定不行。
參照當下國內的市場,最近幾年,《愛情呼叫轉移》、《英雄》和正在上映的《致青春》,都突破了兩億門檻,因此,如果制作大片的話,應該將2億作為目標。以當下國內的院線分成比例,兩億作為盈虧平衡線,顯然,8000萬人民幣級別的投入是比較合適的一個數字。
于是很快確定8000萬的制作成本作為國內大片的投資基準。
不算宣發。
就算不惦念海外,將來大片制作出來,海外多多少少肯定還是能賣一些,眾人的意思,這部分就算是中和了宣發投入。
再然后,就是具體的題材。
什么是大片?
大投資是基礎,在這個基礎上,無外乎三點,大導演、大明星和大特效。
內地當下能稱得上大導演的,從商業成功與否的角度考慮,其實就只有一個,張國師。此前企圖和張國師對壘的陳大導,一部《荊軻刺秦王》,其實沒賠錢,但卻把自己的口碑作沒了,算不到大導演。至于馮褲子,乃至最新冒頭的《致青春》導演曹荊楚,因為擅長類型緣故,沒有證明自己能掌控大預算影片之前,也不能算大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