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貫昌面色沉重,暗示道:“其實我現在到不擔心阿懷重組嘉禾!”
王子凡心中一動,腦海中劃過一道閃電!
“金公主!”
“王總也想到了!”
“是雷爵坤,所以黃白鳴他才……”
“應該是!”
何貫昌苦笑著點頭,外有嘉禾困擾,內有新藝城動亂,他甚至懷疑幕后有黑手,同時打出這兩副牌,目的還是針對王子凡而來!
王子凡倒吸一口涼氣,這真是什么牛頭鬼怪都出來了,一個鄒汶懷他還真不放在眼里,但是再加上雷爵坤,事情的確有些大條了,鄒汶懷背后只是林、潘、何財團,這些家族綁在一起他也不懼,但雷爵坤身后是李嘉成,而李嘉成身后是成群結隊的老牌華新財團,他現在就和這些人打交道,誰也奈何不了誰。
何貫昌仔細觀察王子凡反應,暗暗點頭,因為干兒子程龍、干女兒梅艷方都死心塌地待在夢工廠,所以他不打算再改換門庭了,否則就算加盟新公司,日后也會被迫挖這兩人跳槽,挖人沒什么大不了的,關鍵是無論成敗他都沒好果子吃,成功,他就把夢工廠得罪死了,王子凡什么背景,他比任何人都要清楚,而挖人失敗,他除了得罪王子凡,還會被新老板看輕,甚至拋棄,與其如此,還不如留在夢工廠,最少掌握著大權,還有年終大筆分紅可拿。
“呵呵,現在娛樂業真成香餑餑了!”王子凡心有點亂,好不容易打敗嘉禾、金公主,如今又要死灰復燃,他必須要阻止!
何貫昌道:“的確如此,從外部條件看,現在港府奉行積極的不干預政策,發展娛樂事業正合時宜,很多公司都關注電影,甚至到處找劇本投資,特別是近兩年,現在經過我們開發,香港電影進入黃金全盛時代,有大財團看上這塊蛋糕也是理所當然的!”
1961年,郭伯偉爵士擔任港英政府的財政司,直到1971年,在這十年當中,他推行所謂的“積極的不干預”政策,他認為政治家與文職官員不必像工商界人士那樣通曉經濟,也不比為商業衰退承擔責任;而政府只需為了赤貧者的利益進行最低限度的集中干預。
這個政策這樣使得扣除掉通貨膨脹因素,香港的實際工資增長了50%,月收入低于400港元的家庭從50%下降到16%,更是使得香港逐漸形成了典型的現代社會態度,甚至港人以近乎藐視的眼光看待經濟發展相對緩慢的英國,有人認為英國經濟的癥結在于政府扶持難以存活的企業,導致進取精神的喪失,再加上在政治上香港處于英國與中國的夾縫中,香港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獨立,而經濟的迅速騰飛,更是使得他們相信多勞多得、相信明天會更好。
王子凡暗自點頭,說到底還是因為娛樂圈利益大,很多人反對他獨裁。
何貫昌又感嘆道:“1971年11月麥理浩爵士的擔任香港總督則促使香港經濟的進一步騰飛,香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發展,里面有好多的挫折和讓人沮喪的時候和事件,但是有港人的不停地支撐著,使香港不屈不撓,這點從電影里就能看得出來。”
這次王子凡沒有什么表示,感覺有點扯遠了,論香港電影,他絕對比現在的何貫昌了解多,也了解得更透徹,香港電影是香港社會現實的某種反射,因而也貫穿了香港人的重要精神面貌,即使是在回歸以后有了祖國這個“母親”這個“大家庭”,在面臨困境與挫折時,這種在港人的日常生活中所凝結的香港精神也被融入于影片之中,殖民地的歷史是香港19世紀以來的不可揮抹的痕跡,也雖然給香港帶來了不少的傷痛,但是,不能否認這種殖民統治所帶給香港的積極的影響,尤其是20世紀60-70年代香港經濟的騰飛,而也使得樂觀自信成為港人的一個重要精神面貌,在電影中也有所表現。
香港電影很多時候的大團圓的結局,其實也是香港人的那種樂觀自信的精神的一種體現,即使面對再大的困難,都心存希望,明天會更好--如果比較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以來的主流動作電影,這種樂觀自信的現代港人精神更加的明顯。張徹曾經在他的回憶錄中談到60年代的內地的文化大動亂與香港天星輪提價所引發的港人暴亂對他的武俠片的影響,而在他的作品中往往都是以主角的死亡為終結,如《報仇》、《刺馬》等;但到了吳宇森,他也深受張徹的影響,孩子這個未來的希望的象征則被一而再的再現于影像中,無論是《英雄本色2》還是充滿暴力的隱喻的《喋血街頭》,甚至《辣手神探》的高潮戲中穿插了救助嬰兒的場景;而到了劉偉強導演的“古惑仔”系列,黑幫英雄得以更加的年輕化的處理,且散發著自信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