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在沒有了鄉官這個中間商之后,朝廷對于鄉間的掌控,反而更直接了。
不用鄉官過一道手后,國家的收上來賦稅也開始多了起來。
張鉊忍不住有些煩躁的撓了撓頭,這種治理方式確實更加簡單和方便,還剔除了鄉官土豪這個中間商,節省了政府開支,增加了稅收額度以及穩定性,更消除鄉間不穩定因素。
對于朝廷來說,是一石多鳥的好辦法,后世的一千多年中,只有極為粗放管理的蒙元才沒有實行役職制,其余各朝,都基本延續了從中唐開始到北宋趨于成熟、完善的役職制。
但是,役職制有個非常大的弊病,卻是張鉊不得不慎重考慮的。
原本有鄉官在的時候,他們雖然是隱患,本身就在魚肉百姓,國家還要拿錢養著他們。
但只要他們在,基層的動員能力,就有保障。
現在沒了鄉官,鄉間沒了領頭人,官府的差役一兩個月都難得下一次鄉村,下鄉也是去找擔任役職的耆長等,對于鄉間的實際情況,還是非常不了解。
同時擔任役職的耆長,從披著官身的豪強,變成了兩頭受氣的富戶。
他們在百姓的眼中,大多不是什么官人,而是有點閑錢的倒霉蛋,本身并沒有多少號召力。
這就導致朝廷有事,別說從鄉間征調丁壯,征收物資了,甚至跟鄉間的百姓一點關系都沒有。
反正役職制杵在這里,管他誰打過來了,都是一樣繳納田稅,只要大兵不下鄉野殺人,甚至他們還可以少繳一段時間的賦稅。
既然這樣,那你們就打去吧誰管伱們打成什么樣
當然,也并不是所有人都看不到鄉官制變役職制的弊端,但利益太大了,太省事了,太好用了。
于是兩宋以及明朝,他們只在維持役職制的基礎上,打了一個小小的補丁。
那就是極力擴大科舉的影響,將原本一部分鄉官的權力,通過科舉這條通道,返還到以科舉謀生的鄉間士大夫身上。
以期望通過他們,來動員鄉間的力量。
這么搞,其實問題也不大,最初也還是有可執行性。
只是最后壞就壞在趙二這家伙身上,把崇文抑武搞得太過頭,導致鄉間士大夫完全成了酸秀才。
所以哪怕兩宋和明朝,士大夫階層殺身為國的,不可謂不多。
但是他們能力實在有限,根本不足以像漢末、五代這樣至少可以保住基本盤,甚至連南北朝的局面也保不住。
南明被迅速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明朝鄉間武力和動員力,特別是承平已久的長江以南,實在太弱了,幾乎等于沒有,導致清兵只需要追著南明那點武力打就行。
看著張鉊眉頭緊鎖,尚書左仆射兼吏部尚書張希崇開口說道。
“圣人,如今之勢態很明顯,鄉間民戶逃亡頗多,根本沒有大戶能承擔起役職。
各州縣的賦稅完成與否,完全就靠是否能在鄉間找到可以承擔的役職。
而能被官府選中承擔役職的,無一不是有點家產,但是又無力保護的普通富戶,被選中一家,就破家一戶。
真正有實力的,則可以用各種辦法逃脫,逃脫不了,他們就會加入李仁恕這樣盜匪團伙。